据说,人在坐公车上之所以会睡着,是因为有节奏的摇晃能让人犯困和放松。有研究人员表示,这是因为公车的晃动节奏属于1/f波动。而能够让婴儿安然入睡的摇篮晃动也是一样的原理。
1/f波动具有无法预测的空间变化,时间变化,波动等特征,是介于有规律和无规律之间的声音。它能使人心情愉悦,并具有治愈的效果。其实人的心率,呼吸,α波以及非REM睡眠阶段的脑电波,都属于这类波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3132088/cae797d154f2f806.jpg)
有人问过,通过抖腿的方式再现公车的晃动能让人入睡吗?事实上这是非常难的。即便抖腿能完美的再现公车的晃动,实现1/f波动,也并不能成为睡眠开关。
这是因为在进行抖腿这个节奏晃动时,要保持节奏,大脑就得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正好违背了“单调”的睡眠要素。就如同是在模仿某个舞蹈动作,大脑会向身体发出“伸手,抬腿”等的指令,同时还要抓住节奏和旋律并思考接下来的动作。抖腿就与之类似。在抖腿的时候,大脑是主动的,兴奋的,它并没有休息,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睡眠的状态。
仅仅靠有节奏的晃动,是无法让人入睡,其中“消极的状态”是必须的。只有被动受制于这种节奏,才能转换到“入睡模式”。
PS:被动的状态非常重要,所以要尤其注意睡眠前的运动。例如,伸展运动能够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但是过于认真去练习的话,大脑就会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这也是导致难以入睡的主要因素。
未完待续......
每天进步一点点,用积累的心态,在学习中创造,在生活中落地。在此共勉共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