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被认为得到了孔子真传的颜回年纪轻轻就病死了。佛教三论宗祖师,鸠摩罗什的大弟子,佛学名著《肇论》的作者僧肇也只活了三十岁就死了。印度中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印度教的一代宗师商羯罗同样只活到三十出头就亡故了。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相反的例子当然也有很多,比如为后世所不耻的盗跖却享受富贵,高寿而终。这是什么?这就是命运。
在出生的那一刻,就由神秘复杂的宇宙算法把每一个人在尘世间的命运给注定下来了。就像孔子,释迦牟尼,注定只能成为圣人而做不了帝王,命运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天性,从而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生死事大。生的是什么?死的又是什么?生生死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会把睡觉当成一件大事,因为我们每天都要睡觉。但我们把生死看做最大的事情,因为我们这辈子只死一次,一生只有这一次的体验。对于死亡,人们心怀恐惧,死亡并不仅仅像入睡那么简单,甚至也不像是一场噩梦,而是真切的痛苦,因为很少人无疾而终。对于大多数人,在死亡发生之前要经历病苦,而且可能是强烈而持久的病苦,这也包括治疗手段本身带来的苦痛。
孔子,释迦牟尼去世之前都要承受病苦,凭什么凡夫俗子的我们就可以心存侥幸?人们对病苦的恐惧往往大于死亡。但这往往又是不可避免的。颜回,僧肇,商羯罗,他们都不能避免,何况我们?这只能看自己的命运了。就是说,对此我们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超越。不是改变而是超越,这就是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最大自由。解脱生死的痛苦,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必须信奉禅道而不是自己胡思乱想,因为这是人类千万年传承下来的智慧。首先得让自己心静下来,否则就会很无感。摒弃杂念,心静不静下来是很不一样的,人们日常的感知都是建立在躁动的心绪之上的。这样就会被生死的现象迷惑。就会觉得人生不管怎样挣扎都是死亡都是虚无。所以心静下来是产生另一种感知的前提。世俗的心意是要不得的,完全只是妄念的波动。
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颗浮躁的心不可能明白。一句话,就是进入解脱境界。也就是说,人们处在生死境界。怎样进入解脱境界?这就牵涉到禅宗的奥秘。这个曾经非常秘密的内容,那就是,在现在,哪怕你处在病苦之中,看到一切都只是解脱的海洋,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了,抛弃虚伪之心,以至诚之心接受之,那么解脱境界就会显现,由文字变成实在。不要争来辩去的,这都是人伪之心,一辈子只是处在生死境界里面,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等到死到临头的时候才知道,那些思来想去的东西丝毫作用也没有,管用的就这么一点,哪怕你病得已经没有力气思考了,就这么一点,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用力,现在是什么时间?解脱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