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简书电影
【C+影评】敦刻尔克:不要把撤退蒙上胜利色彩

【C+影评】敦刻尔克:不要把撤退蒙上胜利色彩

作者: CydenyLau | 来源:发表于2017-07-22 06:26 被阅读184次

    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这阐明了敦刻尔克战役的一项重要属性:作为一场战略性撤退,敦刻尔克保住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但作为一场战略性撤退,其背后是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任何修饰和美化,都不能掩盖其“撤退”本质。

    而这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最尽力,也最需要让他的观众们所记住的事情。

    和之前的诺兰电影类似,《敦刻尔克》上展现了这位当代最成功的导演之一最好与最差的一面:精益求精与雄心勃勃,查理·考夫曼式的情绪间离,压倒性的男性主义,这部充满诺兰特色的二战史诗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挑战《血战钢锯岭》的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录性质的灾难电影——《敦刻尔克》并没有对战争片起到突破性的革新,而是将其进行了诺兰式多层次和非线性的解构——这和《记忆碎片》《星际穿越》的做法是非常相似的。

    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敦刻尔克》是一个巨大的影像成就,提供了惊人的视觉奇观。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是完全静态的:正面战场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这是与莱斯利·诺曼的1958版有所不同的叙事环境。诺兰和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配乐汉斯·季默一同,将纳粹的力量感与压迫感背景化,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混乱和恐怖的方式围绕着观众和剧中人。其中的些许灵感或许来自于乔·赖特2007年的《 赎罪》,同时诺兰为自己编写的剧本加入了巨大而独特的信心,也成功地转化为了一场罕有且壮观的银幕体验。

    这种源于实拍的壮观感,我们几乎只能在《颤栗航班93》《泰坦尼克》《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电影中看到——考虑到后者们并没有IMAX和高清摄影的加持,老一辈的电影制作者们简直是难得一遇的奇迹。如果没有娱乐性更高,商业上更受欢迎的《黑暗骑士》的话,《敦刻尔克》几乎就算是诺兰的最佳电影了——重症爱无力的影像风格终于碰上了最合适的题材,可喜可贺。

    作为传统的电影“手工制作”者,诺兰和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一样,是主流电影的叛逃者和纯粹主义者。即便其作品更接近工艺品而非艺术品,诺兰与《敦刻尔克》以65毫米胶片和IMAX也为观众提供了完全身临其境的“地狱式”体验。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有《拯救大兵瑞恩》,泰伦斯·马立克有《细细的红线》,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硫磺岛来信》《父辈的旗帜》,更不用提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和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战争启示录》了。战争片是对优秀导演的一次全方位考核,现在,诺兰也有了他自己的战争片名片。

    虽然与前辈们在叙事技法上有所不同,但《敦刻尔克》也继承了源自《西线无战事》的传统,由下至上地描绘个人在时代背景中的命运抉择。与大多数得到影视化的战役不同的是,敦刻尔克不是传统意义的胜利,更多的是狼狈和仓皇的撤退,因为德国的进攻迫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大撤离了英军。诺兰显然是对“战争与个人”这一母题产生了兴趣,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一系列带有英雄色彩的平民形象,巧妙地通过其擅长的交织手法,从陆海空三个不同的时空勾勒出一次英勇的救援行动。

    如果我们从《敦刻尔克》中拿掉极具代表性的复杂叙事结构,电影本身和李·马文或约翰·韦恩时代的经典战争片是有着一定相似性的。而诺兰以复杂的方式操纵时间和空间,成功营造了悬念。三条线索交替出现,在第三幕达到高潮(简直就是翻版《星际穿越》),将历史的阴差阳错巧妙地融入了他的剧本中。在《敦刻尔克》中,所谓主角仅仅是一个用于塑造悬念的工具:上一秒飞行员正在救援海军,而下一秒他又成了需要救援的那个人,实现了有趣的对比。

    而片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德军视角,这一大胆尝试使其显著地与大多数战争电影区别开来。《敦刻尔克》由此将目标聚集在英国本身,并升华于平民主义和日常英雄,而不是让个别指挥官挥斥方遒。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情节,就是丘吉尔的著名发言,并不是由首相自己发出的,而是被一名普通士兵从报纸上大声读出来的。

    诸如此类的细微差别,是诺兰在《敦刻尔克》中实现的成就:一方面,他透过复杂和(太过)震撼的音响设计,提供了沉浸感非常的银幕体验——汉斯·齐默的鼓点和噪声营造了极好的不适和恐怖感。而与此同时,画面和声响技术也被用来服务于塑造一种更高的现实感。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在片中几乎糅合了最常见的恐怖元素:畏高,畏火,畏水,幽闭恐惧,黑暗恐惧,分离恐惧,在IMAX的尺寸下赋予了更多的压迫感和临场感,栩栩如生。

    在《敦刻尔克》中,无论是海滩上的英国士兵,还是飞机与船只,都是巨大的历史戏剧中的一小部分——在微观化的情境中,描绘了一个有机整体的求生之路。这种散点式的大局观念,为《敦刻尔克》赋予了非同寻常的观感,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首当其冲的,就是写实化的故事本身缺乏足够的戏剧性,散点叙事又会导致重心和凝聚力的不足(尤其是惜字如金的台词量),即便只有107分钟,也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多的是气氛塑造。《敦刻尔克》中的诸多角色不可谓塑造失败,但明显缺乏主心骨及其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使得全片在角色上淡入白水,难以留下太深印象。

    电影没有在介绍人物上下功夫,太过于专注求生状态的时效性,消弭了角色的独特性,自然而然地疏离了观众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距离。而次要情节在片中也有着边缘化的倾向,使其难以积攒足够的情感力量。这也让我们怀疑,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感染力并非是压倒性地来自我们内心,而是在特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下造成的感官错觉。

    而由于时间跨度的多变,《敦刻尔克》从正午到夜戏都有,我们经常能看到同一动作场景的不同角度,但在诺兰的调度下,有时很难判断究竟是之前的片段重播,还是另一组完全不同的镜头。这两个主要问题,是长期存在于诺兰的电影中的——还记得《黑暗骑士崛起》广为诟病和高度尴尬的“王八拳”群戏吗——设计上的不足,就和时而出现的越轴一样,陡然增加了影片本就复杂和混乱的结构,无形中也增加了观众的困惑和理解需求。

    而在诺兰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汉斯·季默配乐的过度使用倾向。和弦,战场环境噪音,鼓点元素的大量使用,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视听压力。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诺兰电影本身就已经有着足够的画面表现力了,并不需要这么努力地去追逐听觉上的帮助,当1+1<2的时候,并不是最优解——回顾一下《超凡蜘蛛侠》和DCEU,就会发现汉斯·季默给电影本身带来的加成有多么重要了。

    如文首所述,《敦刻尔克》没有,也不可能夸大这一场战略撤退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英国人的克里斯托弗·诺兰。集体英雄主义和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营造,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当今电影最为稀缺的复古与时代感。对比《拯救大兵瑞恩》的R级分级,《敦刻尔克》以PG-13,表达了战争的另一种震慑力。

    《敦刻尔克》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和伟人的电影。事实上,诺兰罕有地选择了幸存者的视角,再一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此时诺兰的冷感终于碰上了最合适的题材,没有煽情或伪善倾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也值得争论和肯定。

    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为了更好的明天的斗争,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显得过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影评】敦刻尔克:不要把撤退蒙上胜利色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by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