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90后的成长故事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是清华,是真心,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是清华,是真心,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作者: 子言子诺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23:44 被阅读70次

2010年我的高中同学带着他的清华小伙伴来天津找我玩耍,那年南开刚过90年校庆,我们一块漫步在南开校园中,当走过大中路尽头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时,清华的小伙伴非常凝重地说,晓蔓不是清北、南开人,也许不能深切感受到70年前三所大学共赴国难、举迁昆明那一段悲壮又辉煌的历史。我站在纪念碑前默不作声——不承认也不否认,但我深切地知道那一段同时载入三校史册的壮举,在每一个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心里都深刻留痕,无论你求学何处,无论你身处何方,世代传承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都将直抵人心,触及灵魂。

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后不久,我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从圆明园地铁站出来朝东走百余米到清华西门,对着保安背了同学的学号后小心翼翼地走进校园。那时候,我还没像后来那样读了很多关于清华的书、抄写了很多王国维的讲义,了解很多高晓松们的故事,在同学的指引下逛荷塘月色、看二校门、吃清华冰棍,像每一个标准的游人一般,肤浅而不知所往。后来我厌倦了某些老师的照本宣科,突发奇想,跑清华去蹭课,看很多清华学子用心做presentation,在操场上跑3000米,给辛苦讲课的老教授鼓掌,我才真心明白,在这所校园里,为祖国健康工作的信念、对知识分子的敬重始终未变。

18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系统第5个年头,这部失踪6年,流淌着历史印记、文人风骨,以百年清华校史阐述国、家、人三者关系的电影也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以“开年大片”的姿态和多年不见的胶片质感定档上映。12号首映,早早买好了当晚下班后的第一场观影票,共赴了这晚了6年的“无问”之约。

一、是清华

《无问西东》以内容立意打动了我,没有故作姿态的矫揉造作,真诚、朴实、环环相扣地讲述有分量的青春故事,几次被台词戳中、几次感动到热泪盈眶。1923年北平的吴岭澜,虽然擅长文学,却在大家都选择实学的道路上随波逐流,直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番谈话后,投身于无问西东、自问自由的独立之精神的探索之中;1937年西南联大的富家独生子沈光耀,在忠与孝之间徘徊不定,直至与已经成长为文学教授的吴先生偶遇,战火轰炸中的课堂上他选择了为国尽忠;1962年清华研究核动力的大学生陈鹏,在爱情、友情与将来之间艰难抉择,但当他青春飞扬地牵着王敏佳的手在清华校园中狂奔时,当亟待远行的他在墓前教训李想时,当深情善良的他对恐惧的王敏佳说会永远在黑暗中为她托底时,我们知道纵使在特殊的年代中,他依旧坚守“立德立言”的精神传承;2012年从清华一字班毕业的张果果,习惯了职场的尔虞我诈,却越活越不开心,惧怕“与人为善”的种种麻烦。

四段时空交错的故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青春与抉择的主题下,几位命运不同的年轻人在小我与大我、现实与理想之间犹豫,直到梅贻琦点醒吴岭澜、吴岭澜点醒沈光耀、沈光耀救助陈鹏、在陈鹏激励下的好友救助了张果果的父母,四代清华人用思索家国命运的真心、用投笔从戎报国的悲愤、用为爱不离不弃的深情、用恪守职业道德的坚持,展现了几代清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命运与抉择。百余年间,清华大学校园内外的风情故事不经意折射出代代相承的清华精神,而这种清欢魂终将走出校园,影响社会,正如影片所展现给我们的一样——深入浅出,却也宁静致远。

二、是真实

梅贻琦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这是一种笃定又柔软的信仰,让你即使失去了曾经的勇敢,依然可以拥抱余生的真实。梅贻琦和吴岭澜这段对人生自我追求的探索,正是电影的风骨和点睛之笔。也正是这样一句知易行难话,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师者风范。

那是一个伟大的、大师辈出的辉煌时代,在《无问西东》的片尾,有一段“七分钟读懂中国风骨”的彩蛋,彩蛋记录了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被人熟知的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他们为了了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尽忠守节,有多少次执着地“无问西东”,又有多少次坚定地“南渡北归”。

我特别能够理解吴岭澜在看到泰戈尔、梁启超、林徽因、徐志摩后所领悟的那一种“从容”,那何尝不是一种内心充盈坚定的风骨:是在文化研究中懂得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自信;是在人性善恶间柔韧转换的倔强;是在尔虞我诈里坦荡无忌的豁达,更是是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不屈无畏的美——我犹记得的林徽因的那一句:如果日本人打过来,那就投江殉国。他们真实到能够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站到你面前,给你直面内心的勇气。

泰戈尔说:“要永远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有时候忙碌的生活让人有种麻木的踏实,而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为外界的嘈杂之声所干扰,但也只有坚定地遵从内心,才是真正无悔的选择。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给予别人对你真实的力量,大千世界中,我们总会为名利、职位而动心忍性,但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三、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最近上映的两部电影《芳华》和《无问西东》,如果说《芳华》体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无力抗争,善良被泯灭,大多数人只能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无问西东》则表现的是高尚的个体是会改变环境的,他们不会遗世而独立,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现代人很难理解这种为国为民请命的家国情怀,很多人称之为“矫情”,高晓松曾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说过,一位清华的学子应该考虑毕业之后如何报效国家,为人民做更有价值的事儿,而不是整天想着自己的那点小破事。纵使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精英们也会说“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沈光耀的母亲说的那样“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

40年代的西南联大,敌机在头上轰炸,老师依旧在沟壑里给学生们将泰戈尔的诗集、讲恐龙的进化,将楚辞中的悲壮,他们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人格,也不仅仅是“静坐听雨”的泰然处之,而是知识的另一种境界,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意识。“不让你从军,不是因为你是独生子,而是害怕你还没有决定好怎么度过这一生,就已经离去。”沈光耀何曾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但在家国面前自然会有选择,对母亲也只有“对不起”三个字。中华民族的近代的屈辱史因他们的存在而变成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任何时代都有它的残酷和悲凉,但坚守发自心底的正义、责任和真实,善良且拥有独立人格的锋芒,这不仅仅是清华的精神,更是么一个读书人的精神。即使这样的电影挑观众,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小小解读,能有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在影片里收获共享的青春故事,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好像每一个拼命努力学习的人都曾有过一个清华梦,昨天首映结束,顺着人群往电梯口走的时候,一个小妹妹弱弱地说,我高考前看了这部电影,会不会努力地考清华。12年在清华蹭课的时候,专门去蹭了尹鸿老师的课,他开玩笑说清华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而这次在《无问西东》的主创名单里却看到了尹鸿、雷建军这些老师的名字。

相关文章

  • 是清华,是真心,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2010年我的高中同学带着他的清华小伙伴来天津找我玩耍,那年南开刚过90年校庆,我们一块漫步在南开校园中,当走过大...

  • 家国天下,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国家,家庭,家人。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爱。家是每个人的摇篮,国是每个家的港湾。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锦绣山...

  • 也谈家庭治疗

    从家国天下到家庭治疗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从来就...

  • 《大学》

    清华,是无数学子的梦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图腾,是鲤鱼跳龙门的“龙门”…… 有多少历史名人,都出自于“清华”,林徽因...

  • 《资治通鉴》学习笔记——博弈论+过节开心一刻

    今日国庆中秋,家国天下撞了个满怀。中国读书人都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追本溯源出处是《孟子·离娄章句上》“天下...

  • 《无问西东》观后感

    今天去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写的是几代清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奋斗和选择,清华是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我觉得...

  • 是知识分子,是官员,是作家,是妈妈。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有感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 先家后国再天下的逻辑是不对的

    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慢慢做大,看起来很完美,对吧。慢慢了解,我发现这是个误区,而且很多人仍...

  • 是家国,还是国家

    国画里有一种叫做大写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国画十有八九都走这路数。所谓大写意,就是以“写”的笔法表达的“意”,大写意...

  • “古为今用”话职场——漫谈择人标准

    古人说“天地人三才”,人为什么能和天地同列?我们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家国天下,哪里是企业组织?是“家国天下”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清华,是真心,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ih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