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抑郁了(1)】——认识抑郁
【我抑郁了(1)】——认识抑郁我的自白:
作为一位在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战线上,奋斗了25个春秋的我,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我真的抑郁了!
但我没有丝毫的羞愧和惶恐,因为我对我的“抑郁”朋友有那么深的领悟,她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可怕,仅是因为我们对她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导致我们错误的将她视同洪水猛兽。
敬请长期关心我、爱护我、憎恨我的所有人不要担心或高兴得太早。我有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坚不可摧的底气跟正在饱受抑郁煎熬和折磨的父老乡亲们手牵手、心连心、肩并肩,跟抑郁将革命进行到底,幸福都是奋斗来的!
我们一起来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抑郁朋友吧,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非专科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病因和相关因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
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
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
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
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
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
国内主要采用ICD-10。
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
其他常见的症状是:
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②自我评价降低;
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可出现);
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⑥睡眠障碍;
⑦食欲下降。
病程持续至少2周。
治疗
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
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
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
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③足量足疗程治疗;
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⑤治疗前详细的知情告知;
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⑦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
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适用于各型抑郁发作,疗效确切。
重症或难治患者可选择MECT治疗,常会出现立杆见影的疗效。
预防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
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我抑郁了(1)】——认识抑郁丁俊贵
2018年4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