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是另一个容易断章取义的片段,我从小一直以为要三思而后行呢。以前看过一个《孔子》的舞剧,记得的不多,但是剧中确实想刻画一个不同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孔子。其实看过《论语》,孔子的形象是高大,但主要部分,他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他和颜回,他最认可颜回,提到颜回死的时候,他说的就是“不幸短命死矣”,看似平淡,可是和他对颜回的历次评价放在一起,就知道他的痛惜。颜回死,颜回父亲请孔子卖掉车马,为颜回置“椁”。椁是外棺,过去人去世是有棺有椁的。孔子say no。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也是只有棺,且自己还要去做官啥的,没有车马不行。这个行为挺可爱。孔子反对厚葬。后来门人厚葬颜回。孔子大哭,说颜回啊,这不是我干的,是那二三子干的啊!而且你看他教训弟子,还有这样的场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好玩儿吧。我常想起高中时特别钟爱我的教代数的徐老师。我是他的课代表,可是上课常睡觉。他有一手绝技,用粉笔头掷我,百发百中所以把孔子这个可爱的老师形象和这句话结合起来,就可以加上那个生动的语气:“再,就行了。”
7、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我不知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但是对这个“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很赞同。认清事实是很不容易的,这时如果是情绪化的,得到的事实依据便不足甚至错误。以前看投资议案的时候,最怕说要发挥啥精神,把啥啥干出不同的样子。临事而惧,至少在第一时间保持了敬畏、清醒和理智。然后,谋,然后,断。临事而惧是态度,好谋而成是路径和结果。做投资的,往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依然会有死得很惨的案例,久之,想不临事而惧也不可能了。若女儿将来想看看投资是咋回事,首先要看的是这一则,临事而惧。孔子上战场的时候,都要远离死而不悔的,在遇到投资的事上,更要小心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辞和行为。那种情况下,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以前曾听过不少创业者的表述,热爱是一回事,理性才是克敌制胜可以穿越困难期和瓶颈期的法宝。
8、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一个很原始的问题:人为什么学习呢?《论语》中其实也有其他的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有时回想自己的学习动机,从来没纯正过,小时以考大学为最高目标,上大学时以追求好的工作机会为最高追求。所以学无所成是最自然的结果。有时看到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奋斗在各条刷题考试的战线上,觉得很暴殄天物。人在智能、体能上的优势其实很珍贵的。像古希腊,对两者都非常珍视。所以有奥林匹克,有希腊的智者哲人。人本身其实就是财富,而且比有形的财富更好。我们用最有价值的财富去搏衣食利禄,是怎样的误啊。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当时,天下虽大,真正放一张书桌真的很难。不在于时事,在于那个坐在书桌边的人内心的追求和他的逻辑。我们羡慕魏晋,魏晋也确实是个放得下书桌的时代。陶渊明的文学境界固然没有,更重要的,不知道为了五斗米折了多少回腰了。三年不至于谷,确实太久了
9、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在这句话之前,有人这样评价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有意思吧。孔子后世被称为孔圣人,在当时甚至被认为是个无所成名的人。孔子很多才,擅长音乐,擅长教学,也认为自己擅长治国理政。但是他怎么总结自己呢?不试,才达到“艺”的。我不知道看的译注中关于“试”是否注得准确?如果这个理解错了,这一条就彻底解错。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有很大进步,很注重各种技能的培养了。但是好像在“艺”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以“试”来衡量。我从不反对“试”,但是如果在“试”对“艺”已经造成妨碍的情况下,那还是停止“试”,做个博学无所成的人较好。
1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真的是赞成的不能再赞成了。所谓功绩,如果不能和内心的愿望高度吻合,其实是空无的。自己想进之地其实亦不用考虑距离有多远。世界大,但是人的志向和意愿的力量更大。即便是平地,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变为山。精卫尚可填海,何况人呢?自己不想要的,即便唾手可得,于人生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这其实一直是我行动的准则,但是从来没有总结出来过。看了,有点喜极而泣的冲动。有万物,万物于我何加焉,莫若两手空空而有理想和前进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