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五代08~顺势而为张全义

作者: 雨外斜阳 | 来源:发表于2022-12-24 06:18 被阅读0次

    上期说朱全忠,那是全不忠。本文说的张全义,可谓全不义。与朱温同学搭配起来,正好成为一对子:

    张全义,反主倒戈全不义;

    朱全忠,背齐降唐全不忠。

    张全义原名言,曾是黄巢起义军大将,义军失败后,降唐,唐昭宗赐名全义。要说,这皇帝看人贼不准,还喜欢乱赐名。这张言更奇葩,唐朝灭亡后,他投降梁,又跑到梁太祖朱温面前请求赐名。梁灭亡再降后唐,为讨好新朝,又去掉朱温所赐名,请准恢复原名全义。如此反复,妥妥的小人行径。

    张全义(852~926),在黄巢的大齐政权做过吏部尚书。起义失败后,张全义投降唐朝的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死后,大将刘经与张全义拥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应该说张全义与刘经是战友。然而张全义随后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不知道张全义看出啥门道了,他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掉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后在李克用的援助之下,张全义与李罕之进攻河阳,刘经与诸葛仲方弃城投靠刘温。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封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不得不说,张全义还是颇有政治才能的。经过唐末战乱,特别是秦宗权的残酷暴行,洛阳城荆棘满道、白骨遍地,偌大的繁华都市剩下的居民总共不到百户,四野竟然没有耕种的农夫。

    为了发展生产,张全义从自己带来的百人中挑选了18人作为屯将,在洛阳18个属县的村落中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并且规定开头不收税租。对犯法之人,除杀人犯外,其余都从轻处罚。洛阳人口多起来之后,张全义又挑选壮士教以战阵,以御寇盗。数年之后,洛阳再得恢复,人民生产生活也渐得富足。

    张全义在洛阳稳定住形势后,却与自己的上级、原先的患难之交李罕之决裂了,可能又看出啥门道了?文德元年(888),张全义趁李罕之攻打河东、后方不备之机,袭取河阳,自任节度使。丢掉老巢的李罕之投奔李克用,引沙陀军回攻河阳。张全义无力抵挡,只好向朱温求援,自此便依附于朱温。

    到了梁末帝朱友贞的时候,张全义却遭到了猜疑。张全义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对后唐的作战,却未被采纳。于是,张全义便决定弃梁投唐。

    张全义派其弟全武私下里跟后唐多方交往。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占梁都开封时,张全义从洛阳赶去觐见,为表示对新朝廷的效忠,他故技重施,请求改掉梁太祖朱温所赐之名,并请庄宗到洛阳行祭天之礼。

    为了尽快求得新政权的“谅解”,张全义又通过关系厚赂庄宗的刘皇后,竟致使刘皇后认他为义父。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
    至此,久踞洛阳的张全义已因荣华富贵变得庸碌无为了,舆论都讥讽他的无能。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邺都军将赵在礼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发动兵变,攻取魏州(今河北大名)。庄宗李存勖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大将李嗣源前往镇压。因为李嗣源被庄宗猜忌已久,率军到魏州后竟与变兵相呼应,准备南下夺取政权。张全义闻变后,老迈之年,终于没有能力再顺势而为了,于是忧惧而死,终年75岁。

    后唐给他的谥号是“忠肃”,是不是又是一个讽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伴营五代08~顺势而为张全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m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