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讲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也就是泛性论,他认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不同,所以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会有不同的阶段,当然,他所提出的理论到目前来说,也没有被完全接受,想要具体了解的可以去找度娘自行搜索,这里大概说一下此理论分的发展阶段,以及结合武老师的结论总结,理论基础暂且不说,至少关于小孩在什么时候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能力这一点,我还是赞同的。
总结笔记内容
口欲期: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婴儿吃东西和用嘴感知事物,这时孩子发展的是信任,也就是一个人由衷地相信,外部世界是愿意满足他,让他吸收养分的;
肛欲期: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在乎自己能掌控的事物,这时发展的是自主感,让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控制能控制的事;
性器期:3-6岁,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此翻译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在心理上,孩子这里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所以在这时要发展孩子认同自己的父母的意识,注意认同不是盲从,这是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潜伏期:6-12岁,进入潜伏期,更重视和同性间的交流,这时要发展孩子与同性合作的能力,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生殖期:12-20岁,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也就是性能量和攻击能量都呈现了出来,那就需要发展孩子竞争的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的能量。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程度和各种复杂心理,可以在6岁前找到各种对应,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前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总称为“前俄期”,第三个称为“俄期”,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抱持性环境,让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能更好的度过青春期,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懂得尊重别人,成为一个能竞争也能合作的人。
我的感想
一周的文章里,其实武老师还举了许多的例子,前三个阶段的已经无甚记忆,进入潜伏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例就是“三八线”,做为一名八零后,这完全是学生时代的必备经历,也同时回想起,在那个阶段,是更为的倾向于和同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而自己更有因为“三八线”而与同桌男同学打架的事情发生,哈哈,原来自己那时候居然这么凶……
还有现在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校园霸凌现象,按武老师的观点,认为大多受到这种打压的孩子都是因为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欢与同性伙伴一起,故而产生了这种现象。也许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我个人不一定是全部吧!毕竟一个事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模式,个人的认知等等,都会不同,也就会产生因为同一件事而有不同的结果出现的情况。
对了,按武的说法,本周的内容可能太过劲爆,会让许多人刷新自己的认知与产生不适,故提出了一个理解自己的原则:给觉知留下空间,意思是在理解自己时,先好好觉知,充分觉知,把这件事做到足够。
警惕:批判自己、着急改变
我的理解就是:接受自己!
因为你所认为的缺点就一定是缺点吗?将它看成一个特点吧,发现一个,这是对自己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岂不应该更开心,然后去接受真实本来的样子,因为能够接受,才会清晰的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想要改变的,如果是,连接受都可以,还怕不能改变吗?
以下为专业内容,无兴趣可略
两种心理学现象:
固着:如果在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而个人发展也就停滞在这个阶段,持续的寻求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对话技术小贴士:
向前找感觉,向后找态度(具体化技术在对话中一直存在)——找出刺激产生时的第一感觉,被隐藏的感觉;针对前一个感觉,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即态度)
如:
在你的这个感觉产生之前,还有别的感觉产生吗?
回答略
对你这个感觉,你有什么感觉产生?
总结:不管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诸如3岁时与孩子分床,6岁前的人格与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以后我当母亲也会记得,婴儿期要让他感受到爱,让他对世界充满着信任;幼儿期要让他去探索,自主的掌握能掌握的事,让他拥有好奇心,会问“为什么”;到了青春期,要培养他承担的心智模式,要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许多的要素,性格品质也一样,善良、有趣、承担、包容、会协作等等,只要本质是好的,那么培养一颗会不断成长的心智最为重要,成人如是,孩子亦如是,关键在于家长的培养,所以现在的家长不好当,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好吧,为了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好好学习吧!哦耶!!!
2017.08.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