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就要来了,感谢老祖宗用绳命给我们争取了一个节日。
那么问题来了,是哪位古人具有如此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后世创立一个可以连续休息三天的节日呢?
故事是这样的。
在两千的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狠角色,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他叫姬重耳,世人称他为晋文公。
不过在他当上国君之前,还有过一段流亡的往事。
在姬重耳还是公子的时候,晋国爆发了到了“骊姬之乱”。为了保命,他率领亲信逃出了晋国。一段时间之后,弹尽粮绝,后边又有官兵追杀,重耳一行人被困于深山老林之中。没过几天,重耳饿得奄奄一息了,队伍中有一个叫介之推担心重耳饿死,那样的话,复国大业将毁于一旦。于是他狠下心,拔出刀来,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煮汤吃了,并且瞒着大家说这是在山上打到的猎物。直到第二天上路,人们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撩开衣服一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重耳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说如果有一天得以复国为君,一定会重重封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果然当上了晋文公,也重赏了流亡时与他不离不弃的大臣们,却唯独没有介之推。不是他忘了,而是此时的介之推已经悄悄地离开了朝廷回家了。晋文公为了报恩,亲自率众人来到介之推的家,可家中早已空空如也。有人说,介之推还有一位老母亲,一定走不远,应在就藏在附近的山上。晋文公命人搜山,搜了好久,半个人影也没看到。又有人提议说,不如放火烧山,大火一着,介之推自然就出来了。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见到介之推。等大火熄灭了,晋文公再次命人搜山时,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介之推和他母亲的尸体。并在介之推的身上找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悔恨不已。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整个晋国都不许动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从此,这一天就定为“寒食节”。为了纪念介之推,“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
从那开始,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从宫廷到民间,就这样,留下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不过,提到清明节,你要是只知道扫墓祭祀,那你可就out了。也许古人也觉得上班跟上坟的心情已然是一样的了,好不容易到了清明,还是扫墓,那也太残忍了,于是就玩出了许多花样。
-1-荡秋千
也许你还不知道,“秋千”最开始是叫“千秋”的。这种活动由来已久。相传最早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了获取高处的食物而在树枝上拴系皮革绳,人借助皮革绳的摆动来采摘果实。后来,齐桓公(春秋时第一位霸主)北伐,便把这一活动带到中原。等到了汉武帝时期,这项活动居然走进了宫廷。清明时节,皇帝带领众臣子祭拜祖先,顺便也接受百官的祝祷。为了吉利,皇帝命人在后宫架起大大小小的“千秋”,让他的妃子们身着彩衣迎风荡之,以求“千秋之寿”。后一想,“千秋”乃长远之意,谁便就荡来荡去的有些不像话,就改名为“秋千”。
各位小主,看见了吗?荡秋千在古代可是皇妃才能玩的游戏,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哦!
-2- 插柳
据说第二年晋文公去介之推死时背靠的那颗大柳树下祭拜时,发现本已经枯死的柳树居然又长出了新芽,便把此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折下一段柳枝插在头上,以示纪念。后来,百姓们纷纷效仿,清明插柳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等到了唐宋时期,清明插柳又有了心的含义。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在清明节祭祀时折柳枝戴在头上,来驱除毒虫。至宋代时,折柳插柳的风俗更为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枝,来达到辟邪的目的。
另外,因为“柳”与“留”谐音,在古代离乡或者送别时常常要折一段柳枝。清明时节,新柳抽芽,你要是想把谁留在身边,就折一段柳枝送给他吧!
-3- 放风筝
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又因为清明节多悲伤之气,所以在清明时节,人们都要走出去放风筝。而且古人放风筝时会把自己身上的疾病或者不顺之事写在风筝上,随着风筝高飞,一切厄运就都烟消云散了。
除了这一点,清明节之前要禁火吃寒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害身体,清明这天更要外出活动身体,放风筝则是最好的选择。
-4- 蹴鞠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高俅高太尉就是靠踢得一脚好蹴鞠而发迹升官的。没错,蹴鞠这项运动在古代十分流行。古书中记载,这项竞技游戏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本是军中的一项训练,后来流传至民间。相传,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还有曹操、曹植,这些人都是蹴鞠高手。
唐朝仲无颜的《气毬赋》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这段文字描绘了初春之际,寒食节时风景无限。广场之上人们对抗激烈,你争我逐,正是男人们踢蹴鞠的景象。
看完这些,你一定为清明小长假做了一个周密细致的计划,然后又发现三天有些不够用。最后要科普的这件事,恐怕要伤你的心了。
唐朝时,已经正式把清明节定位法定假日了。一开始时跟我们一样,只有三天。但到了唐肃宗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将寒食清明假期由3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