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醍醐灌顶日更达人联盟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9章【延伸阅读】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9章【延伸阅读】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05:29 被阅读208次

蘧伯玉改过

【原文】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参考译文】

蓬伯玉才20岁时,就已经能够察觉出以往所犯的过错,并且全部改正。到了21岁,又知道以前的过错还没有完全改掉。到他22岁,回头反思21岁时自己所做的事,感觉到好像是在梦中。就这样,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改正过失。等他到了50岁的时候,依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49岁那年尚未改正的过失,古人改过的态度就是如此。像我们这种凡夫俗子,做过的恶事太多,当我们回想往事的时候,却常常看不见自己做过的错事,粗心大意,就像眼睛被翳蒙住了一样,看不清楚自己的过失。

以上是明代学者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介绍的蘧伯玉改过的一段记载。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的贤大夫。名缓,字伯玉,谥成子。他共经历了卫献公、卫襄公和卫灵公三朝,在当时是以贤德之名而闻名于世的。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曾数次投奔他,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蘧伯玉最初发现并开始改正自己所犯错误时,年龄只有20岁。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就能够察觉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能够真诚地去改正,确实非常难能可贵。

在《论语•宪问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说是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问候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在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这个事例充分表明了蘧伯玉坚持“自讼”的自我反省精神。

遽伯玉每天都认真改过,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去世为止。他每一年都要反思总结,并且觉得自己以前所改,还不尽如意,不够彻底,所以他天天都在用心改过。这种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9章【延伸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zu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