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诠释6)
举个例子:比如六地菩萨,六地菩萨叫现前地。因为菩提路遥,有时候他觉得:哎呀,怎么还没成佛呢?怎么路途这么遥远呢?怎么还没到呢?他就会有点累了,想坐下来休息一下。这时候怎么办呢?那些佛菩萨就要来给他开示:不要着急,成佛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得了的,慢慢来,一步步的来。就这样引导他继续修,然后再往上就登七地。登了七地之后还有个沉空之难,因为他也是那样,一个原因是菩提路太遥远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执:它(我执)有分别我执,有俱生我执;法执也是有分别法执,和俱生的法执,它很麻烦的。所以七地菩萨还有一分俱生的我执还没有破,我都修到七地菩萨了,这个俱生的我执还没有破完,哎呀,真是太难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佛菩萨给他现身说法,引导他破了最后那一分俱生的我执,然后登八地。
这是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的一些障碍,需要佛来给他讲法。我们凡夫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障碍就更多,我们也需要这些佛菩萨的指点,这些善知识的指点,所以我们修行是离不开善知识的。这是第一个应化身:现佛身为菩萨说法。
第二个【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一个是“现独觉身”,就是给修缘觉乘的说法。“独觉”就是无佛出世,就是他没有听过佛法,他自己悟道的,这就叫独觉。跟缘觉不一样,缘觉是闻佛说十二缘起法而悟道的。“独觉”是他自己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无常的,比如现在是冬天,上几个月还是夏天,还是秋天,然后再过几个月又是春天了,所以一年四季的变化,花开花落,(通过观察)他就悟道了,这都是无常的,这个就叫“独觉”。
前面那个“有学”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还没有证“独觉”之前的,按照断烦恼的程度来讲就是断了见惑,但是思惑还没有断的,这类的叫“有学”,这叫有学位,这里面分的是有学位和无学位。什么叫有学位?就是烦恼还没有断尽的。什么叫无学位?就是烦恼已经断尽了,这叫无学位。比如像阿罗汉、辟支佛就是无学位,八地以上的菩萨就属于无学位。从菩萨道来讲,八地菩萨以下,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之间的都属于有学位的菩萨。如果从声闻乘来讲,就是从初果到三果的罗汉就属于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就属于无学位,是这么来分的。观世音菩萨示现“独觉身”,就为断了见惑还没有断思惑的这些圣人给他们说法。因为他们是修独觉法的,就跟他们讲万法无常、世事无常的无常之法,引导他们断尽烦恼,证辟支佛果。独觉和缘觉证的果位是一样的,都是辟支佛果,只是说一个接受佛的教导,一个没接受佛的教导,这是他们的区别。
“寂静妙明”就是说这些有学位的圣人,他是断了见惑。烦恼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什么叫见惑?见惑有十种,[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瞋、痴、慢、疑)等十惑]。内容太多了,不细讲了,具体讲一个主要的:我见。见惑当中最大的是我见,就是执着“我”,认为有一个“我”,“我”是一个主宰者,这就是我见。破了见惑,就是破了我见,没有我见了,这在小乘里面,就是小乘的见性。小乘证悟的空性,就是破了我见,跟大乘证的空性是不一样的,因为大乘证得空性是见佛性、证法身。小乘破我见,然后证得空性,证的是解脱身。两者不一样,一个是证法身,一个是证解脱身。他破了我见,开显了“寂静妙明”,就进入一个“寂静妙明”的境界,这是因为他证了小乘的空性,破了我见了。小乘的空性是“寂静”,“寂”就是寂然,“静”就是清净,寂然清净。“妙明”是讲他的智慧,显现了他的清净智慧。“妙”是指的微妙、殊胜,寂静殊胜的智慧。证悟空性了,破了我见了,当然就会显现那种清净殊胜的智慧,但是因为他断了见惑,还没有断思惑,所以他还要继续往上修,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指点,观音菩萨这时候就示现“独觉身”,来给他说法。
“胜妙现圆”,是说他要进修更加殊胜微妙的智慧,即将圆满还没圆满的时候。“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因为他思惑还没有断,需要进修更加殊胜微妙的智慧,“胜妙”就是指的这个,让他现前圆满,但是还没有圆满,需要人指点,所以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独觉身”,让他最后把思惑断尽,证得辟支佛果,这是第二。
第三【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是示现“缘觉身”。闻佛说的十二缘起法,断十二缘。这也是“有学”,也是断了见惑,证悟了空性。破了我见,就是小乘的空性。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是流转门。它分两门:一个是流转门;一个是还灭门。
什么叫流转门?我们凡夫在六道轮回里就是这样一个生死轮回的过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明。我们为什么轮回?就是因为无明。什么叫无明?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不知道我是谁,就是没有见佛性。未生我前谁是我?即生之后我是谁?父母还没生我们之前,谁是我啊?哪一个是我?我们出生了,父母生下我们了,这个我又是谁呢?你不知道就是无明,你知道了就破无明了。
所以说无明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你不知道,那就会轮回。无明缘行,就这样造作种种的业,受种种的苦,在从生到死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造业、受苦、然后再轮回,然后又再出生,再造业再轮回,就这样的一个流转门。
流转就是生死流转、生死轮回的的一个过程。把它反过来就是还灭门。什么叫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首先必须破无明,无明破了就不造业了,不造业就不受苦了,不受苦就不轮回了。所以你轮回还是不轮回,都是由无明来决定的,你破无明就断轮回,不破无明就受轮回,这就是讲的断十二缘。断除了十二缘起流转的过程,断除了它的轮回法,就获得了解脱,这叫“缘断胜性”。“缘断”十二缘起流转的那个缘断除了。“胜”就是殊胜; “胜性”,殊胜的空性就现前了。这是小乘的空性,不是大乘的空性。“胜妙现圆”,你断了见惑,证了小乘的空性,但是还没圆满,还有思惑没有断,那怎么办呢?还要继续往前进修。“胜妙现圆”要继续进修证更加殊胜微妙的智慧,让它现前圆满。大家知道,每一个人修行都想今生成就,都是这样想的,即使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其实你还是想。比如说我们求生净土,是不是都想着临终求生净土?不管你到不到,都有这个想法,这个愿望。愿望能不能达成,那是另外一回事,但都有这个想法,都不想轮回了。不想轮回就要进修,进修更加殊胜的微妙的智慧,然后现前圆满。因为现在不圆满,需要别人的指点,观世音菩萨就示现“缘觉身”。因为这些人喜欢修十二缘起法,你给他讲别的,他听不懂不接受。你给他讲六度万行,他不听,他就喜欢听十二缘起法,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示现“缘觉身”,说十二缘起法,让他断思惑,“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声闻身”,“声闻”就是说四谛空,声闻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两个: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他跟缘觉乘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缘觉乘、声闻乘都是要解决见惑和思惑的问题,但是修的法不一样,一个修四谛,一个修十二缘起。“若诸有学”,这个“有学”也是指的声闻乘的有学位,也是断了见惑,破了我见,然后证了小乘的空性,登初果,就是初果罗汉,初果罗汉到三果之间都属于有学位。因为他不断地想进修圆满阿罗汉果,所以需要有人说法,这时观世音菩萨就示现“声闻身”给他说法。他是得的“四谛空”,“四谛”就是苦集灭道,破了见惑,就证得了小乘的空性。苦集灭道,苦讲苦果,从果位上讲,一般来讲就是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说人生八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认识、了解苦的真相。为什么说是苦的?佛教里给它一个概念叫无常,无常故苦。
什么叫无常?因为它都是变化的,都是刹那变化的,它是不可得的。你最后得到什么了?可以思惟一下:我们人生你最后得到了什么?其实一切都是不可得的。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就想求出离。“苦集灭道”,“集”是讲原因,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苦?苦是从果位上讲的,“集”是从因上讲的,讲原因。这个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如果具体说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这六大烦恼,构成了我们受苦的原因。因为我们有贪嗔痴慢疑,所以我们就会造业,造业就会受苦。“灭道”,“灭”讲的是解脱的果,就是证涅槃法;“道”就是解脱的方法,一般来讲就是三十七道品,通过进修三十七道品然后证得涅槃,这就是四谛法门。
“得四谛空。修道入灭。”“修道”就是讲的道谛,“灭”就是灭谛,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然后证入涅槃的境界。证了初果,因为还有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叫有学位,必须还要进一步的去断思惑,然后次第证二果三果到四果。所以必须要“胜性现圆。”就是要进修更加殊胜的空性,让它现前圆满,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指点,观世音菩萨就示现“声闻身”给他说法。前面这四段,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四位圣人身:一类是示现的佛身,一类是示现的独觉身,一类是示现的缘觉身,一类示现的声闻身,这就是四圣法界。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里就示现了天王身,就是梵天,梵天属于色界天。天界分三类,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梵天就属于色界,色界一共有十八天,欲界是六天,无色界是四天,加起来是合称三界二十八天。他示现了“梵王身”,就要给他说上品十善,还要修禅定,修四禅定。欲界天修上品的五戒十善就可以了,不需要禅定;到了色界天就需要五戒十善加四禅定;无色界天就是五戒十善加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
有的众生“欲心明悟”,“欲”就是愿望、想要,他想追求“明悟”,“明”就是明白,“悟”就是了悟,他想让这个心明白了悟,追求光明。这里面就是追求光明。三界的特征是不一样的,欲界天最大的特征就是快乐,六欲天真的是很快乐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你想吃什么东西了,你一想它就来了,你觉得它是神话一样,其实不是神话,是真的,等你以后到了天上你就知道了,你想吃什么东西,它就来了。我吃完了,它自动就走了,你不用洗碗刷盘子,也不用切菜,不用去买菜,不用进厨房,油盐酱醋也不用到超市里去买。你害怕转基因,不用怕,那里没有转基因,化肥农药都没有。你想要洗澡了,热水就来了。有点热啊,马上那水就凉了;现在有点凉了,水马上就热了,这叫欲心自在。根据你的心念,它就给你变化,所以说六欲天很快乐。
色界天的特征就是光明。为什么光明?因为在四禅定里面就一片光明海。不管是哪一天,四禅天一共是十八天,都是一片光明海,只是它的境界不一样,天寿也不一样,越往上天寿越长,越往下天寿就越短。
无色界天最大的特征就是空。为什么是空?因为他修四空定,通过把第六意识压灭,证入一个相对的空,不是真正的空性。等这个境界出了之后,他还会再返人间,还会堕落的。所以说三界不长久,还要堕落的。“欲心明悟”就想要追求那种光明的境界,四禅定当中就是一片光明。有的人打坐就有这种体会,打坐的时候一片光明。我们为什么说不要执着(指光明境界)?你要一执着就坏了,就完了,对任何境界都不能执着。
“不犯欲尘”,因为他是修禅定的,他不违犯我们世间的欲望,持戒持的比较好,五戒十善做的比较好,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把持的比较好,不违犯。“欲身清净”,他要追求身清净,五戒十善能够让身清净,因为他追求这种清净,他需要,所以观音菩萨就现“梵王身”。“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就示现“梵王身”给他说法。说五戒十善,说四禅修法,让他满足。每个人的根机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想升天,你说升天不好,天界虽然快乐但是它是短暂的,还会下堕的,还是求生净土吧?他说不。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帝释身”就到了欲界天,也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叫帝释,印度的古梵文音译就叫释提桓因,翻译为汉语就叫帝释,是忉利天的天主,叫帝释天主。欲界天最大的特征就是乐,它就是修五戒十善所得的果报。因为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帝释天宫在中间,围绕周围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四个天。三十二天再加上中间帝释天宫所在的地方,就是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对人间意义重大,它能够护卫我们人间,护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像韦驮天将,这都属于帝释天的天将,护卫我们人间,护卫我们修行的。有的众生想做天主,“欲为天主”,就是忉利天的天主,他想做天主,不想解脱,想统领诸天,因为三十三天都是帝释天主所统领的,所统率的。不但能够统领这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以下都归他统领,像下面这些夜摩天,四天王天。天王殿里面供的就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这都是归帝释天主所统领的。包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都是归帝释天所统领的,他的权势是很大的有的人就喜欢这个:我想当天主。你想啊,天主就一个,你什么时候才排上号啊?你得慢慢等着,而且这个天主不是当一天两天,当这一届那可长了。就像我们世间现在一届都是五年,五年制任期,两届就是十年,有人想当的话还有希望。帝释天时间太漫长了,得慢慢等。因为他喜欢统领诸天,所以观音菩萨就示现帝释身,给他说法:你要想做帝释天主,你首先要五戒十善,还要修如何树立自己的威德,你没有威德也当不了,光有福报不行,还要有威德来统领诸天,观音菩萨就跟他说相应的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