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如果懂得长坐谛听,便能渗透云游之念的内涵与意义。它并非表面所显现的,是要逃避当前的悲苦,而是向往故乡,是对母亲的思念,是追求生命的新状。云游其实就是归乡。它的每一条路径都在引领你回家,每一个脚步都是重生,也都是死亡。每一个安息之地,其实就是母亲。 赫尔曼·黑塞 《田圃之乐》
离别之路
自从十岁离家求学开始,我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
而今离别是我生活的常态,相聚是偶然的意外。回看一路的漂泊,唯一伤离别的阶段,是我十岁第一次离家,离开熟悉的一切,进入陌生的寄宿制学校,每周回家过周末,那时一周的五天比一年都漫长,周末在家的时光又是转眼即逝的短暂。
我清晰地记得最初的一段时间,周日下午离家去学校时,我哭,妈妈也哭,周中爸妈去学校看我,我哭,妈妈也哭,我们抱着一起哭,爸爸妈妈离开学校时,我们笑着哭,晚上晚自习放学,想家想到钻在被窝里哭,哭到睡着,梦里回家。幼小的年纪里,我每天咀嚼着离别,尝遍思念的深深浅浅,我每分每秒都在想念,想念我的爸妈,想念我家那个庭院,想念院子里的一切,想念每个房间的每个物品。
经过了半年,十一岁不到的我,适应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交到了新的朋友,每次离别的滋味越来越淡,反倒是每周五下午回家的时候,多了几分期待和喜悦,返校的时候,多了几分习以为常。那个生活了十年的庭院,在我心中慢慢的后退,慢慢的隐去。
三年之后,我离开熟悉的老师,同学,离开了母校,去往更远的地方就读高中,一样的寄宿,一个月回家一次。高中的三年里,离别对我来说已经是轻松自然的事情,不再有任何伤感。每个月回家也只是生活的需要,对家没有那么期待和眷恋了,反倒是后来,每月回家都了要赶快返校的渴望。
又过了三年,我离开自己的省市,到了更远的地方读大学,爸妈送我入学,分别的时候,我看着爸妈的背影,有点心酸,但我知道,那与离别无关,是我面对父母年华老去的不知所措。半年回家一次的大学生活,我完全适应。后来已经实习,暑期打工,一年才回家几天。
大学毕业,去了国外,在完全陌生的世界里,我第一次回望自己来时的路,看到了一个小家,一个小城,一个省,一个国家,是怎样在我的生命里一点点的隐退,一点点的完整地呈现在我的心里,又一点点的变得清晰。
他乡故乡本一乡
常年各地漂泊的生活,很多时候,离开居住地一小段时间,返回时,汹涌而至的亲切感,让我觉得他乡带给我的温暖是真真切切的,那是家的感觉。反倒是原本的故乡,只是记忆深处的宽慰。当我离开生活了几年的居住地到达新的城市生活时,我对第二故乡的怀念反倒多于对于原生故乡的怀念,我新的居住地几年之后在我离开的那一刻又变成了我的第三故乡。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我对新旧故乡的眷恋,更多是因为那里留有我的记忆,而我的生命里印有那个城市的特质。
我是我的归宿
在离开校园之后的有段时间,常被漂泊的不安定感包围,很渴望落地生根的安稳,也便常常纠结归宿何在。我曾四处寻找,也真的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天涯海角,最后终于明白了,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
无迹可寻的人生路上,我就是我的征途,我就是我的归宿,我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就是我的家。
本文最初发布于公众号:亲子共读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