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是一对很神奇的组合:两个本来完全陌生的人,要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其中一个还要管另一个叫“妈”,虽然另一个不会叫她“女儿”,这样的感情如果能融洽,真是奇迹。
不过,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喜怒多少也不会完全形于色,彼此陌生的两个人,反而可能因小心翼翼而相敬如宾,不至于出现短兵相接的情况。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生活中,我看到的婆媳之间的相处模式,并不是我想像中的“相敬如宾”,而真的是会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大动肝火,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不禁怀疑,是不是那些人性格有问题,怎么会把关系处理成那个样子呢?
我结婚两年半了,但因为一直在外地工作,几乎没有认真地体验过婆媳相处,直到前天中午,婆婆从外地过来照顾怀孕八个半月的我。
从刚怀孕开始,她就表示只要我们需要,她随时可以过来照顾我们。我考虑到孕期的各种难受,是别人替不了的,即使来了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我们白天上班,她自己在家难免孤单无聊,也不太忍心这样对待老人;再者我认为孩子成年后,生活就应该互不干涉,照顾我们并不是她的义务;还有,她在那边也在工作,有一定的收入,不好说放弃就放弃,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过来。
她来之前,我自认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知道婆媳之间没有绝对的融洽,那就不对亲如母女抱任何希望,做到相敬如宾应该还是不难的。
相处了这两天,我发现我坚固的理论体系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
首先我自查不妥之处,就是我从没管她叫过“妈”,因为相处的时间太少,在感情上我觉得还不到叫妈的程度,虽然在礼数上应该叫。我一直学不会虚情假意地对待别人,这也导致我的行为存在诸多不合世俗礼法之处。我如果将来的某一天管她叫妈,那一定是我认为她就是我亲妈了。
她来到大概一天时间的时候,我感觉有点熟络了,说话的时候便没有很注意,在讨论“尿不湿和尿布哪个更好”的时候,我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了句“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该不该换尿布啊?”当时她也语气很生硬地回了句“我来换!”后来想想,我自认为是在跟她开玩笑,但对于比较陌生的两个人来说,别人可能会当真,这个以后也要注意,两个人的关系不会因为多一句笑话而变好多少,但可能因为一句时机不合适的玩笑和误会而变坏很多。
她本意是来照顾我们的,可是这两天下来,感觉比自己生活都累。
两个陌生人本身就没什么可聊的,还要刻意寻找话题。她的思维特别跳跃,上一句在说一个事情,下一句可能就立马跳到另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上,让人不得不重新调动知识模块、重新组织语言,累。
她试图挑战我们的生活习惯,还能振振有词地说出她的理论依据:电视经常不看,那就把电源拔了吧,电器一直通着电,辐射会比较大(这个我目前倒没有严密的知识能反驳);饮水机白天关了吧,不然它一直烧着,这样的水喝了对身体不好(我想,关了之后,原先烧开的水就会变凉,再打开开关的时候,又要重新烧,不就变成“千滚水”了么,不是说“千滚水”致癌么?);能用眼睛瞅见东西,就绝不开灯,卫生间也随时关灯,说省电(这个我承认她是对的,但是我就喜欢灯火通明,屋里太暗我就心情不好,尤其是卫生间,我胆子比较小,鬼故事储备量又略大,不想每次去卫生间还摸索着开灯,电和钱不都是为人服务的么? 谁说电的作用仅仅是照明,不是还应该有给人壮胆、让人心情变好的作用么?),累。
现在,我开始有明白为什么那些人把婆媳关系经营成那个样子了。没有血缘和一定的感情基础,婆媳间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对方。接下来的日子,我自求多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