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简友广场
中亚之旅:在乌兹别克斯坦遇见米勒《晚祷》中的妇女...

中亚之旅:在乌兹别克斯坦遇见米勒《晚祷》中的妇女...

作者: 夜莺Louisa | 来源:发表于2023-09-21 16:44 被阅读0次

旅行,在我看来一直需要两部分组成:人与景。

景可以是自然风光,也可以是人造的建筑,一部分来自上天的馈赠,另一部分来自人类的创新,而“人”就像是这些大框架里珍贵的血液,当有血液流淌,整个旅程就鲜活又灵动起来了。

人与景形成一个交融的整体,让行走的人频频陷入沉思与内省当中。最能够抵抗时间的是那些人与人之间有过的对话,一个拥抱、握手所感受到的内在微妙的真实人性。我们常说旅途中容易产生邂逅,邂逅也一般用于描述男女的偶然相遇而产生情愫,而我觉得,即使是同性、即使抛开男女之情,旅途中也还有很多其他的邂逅。这种邂逅是美好的、真挚的、让人难忘的。在撒马尔罕所遇见的人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我邂逅了好几次画中人。


卖玉米的妇人

那天,我们在雷吉斯坦广场边上等车,先生和当地的朋友在闲聊,我找了个阴凉处站着,旁边是一个卖玉米的妇人。这里和国内很多景点一样,商贩们摆地摊,售卖游人需求量较大的一些物品,比如玉米,在走累的时候吃上一根即可饱肚。

那妇人和其他卖玉米的没两样,用大大的塑料袋装着已经煮好的玉米,旁边放着一瓶盐巴,每当有人买,她就在玉米上撒上一点盐。

她戴着碎花头巾,包裹在头上,不知道头发有多长,只能看到一个微微隆起的发髻。头巾的两端垂在双肩上,顺势搭在胸前,看起来是非常纯熟的捆绑方法。头发什么的这么绑起来还真的很利索,干起活来不碍事。这里包头巾的妇女不像阿拉伯国家那样多,也不那么密实。这样的包裹法让我觉得并非是一种宗教上的教条,是较为灵活的一种搭配服饰的装饰。她的衣服和头巾也相衬,整个色调非常统一、柔和。我静静地观察着她,她的服饰、装扮让我想起一个很熟悉的形象:米勒油画名作《晚祷》中的妇女。

米勒的《晚祷》,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在柔和的余晖中,劳作的夫妻俩,男子把手中的铁叉插在地里,把帽子摘下,而妇女双手作揖放在胸前,微微鞠躬,她的肢体语言更为丰富和灵动。

整个画面中,其实妇女是整幅画最主要的人物,就因为她微微的鞠躬这样一个肢体动作,足够把观者的目光吸引过去。她传达出一股不用言语描述都强烈感受得到的虔诚。妻子和丈夫,两者传达出来的虔诚度非常不同。妇女有一股强大的能量吸引观者的心。

我不知为何看到卖玉米的妇人会想起米勒的这幅画,根据她的衣着打扮我顶多知道她是一位穆斯林女性,但我觉得她身上有某种气质或者能量让我无法转移视线。

她看我站在她的旁边,示意我买一根玉米尝尝。那时是早上,我们刚吃完早餐,我摇了摇头表示暂时不需要。她又微笑着指了指旁边一把空椅子,意思好像是想让我坐到椅子上等。

我明白了她的心意,也坐了过去。她也打量着我,可能看着我明显是个外国人。我觉得自己应该自我介绍一下以回应她的疑惑,她肯定想知道我来自哪里。

我指着自己说了一个单词:Xitoy。

意思是:我是中国人。

她懂了。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英文是“Chinese”,这个Xitoy可是和Chinese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乌兹别克语,也是我在当地学到的第一个单词。

那天在App上买火车票,怪不得C开头的国家死活找不到中国,也怪不得我学的蹩脚的波斯语,中国的表达“Qin(秦)”在这里没一个人懂,即使是说波斯语的塔吉克斯坦人也不懂,原来他们的语言里“中国”是Xitoy。

为什么中国会发音成Xitoy呢?

我做了一番研究,当然讲解的是我先生。原来是因为古代其他国家都把中国叫Cathy,香港的国泰航空Cathy Pacific就是中国的旧称。但这里Cathay的发音,C不是发成K,而是Kh,Khathy,而乌国人发Kh又发成了H(我们中文拼音h),H在他们语言里又用X来表示,所以就成了:Xitoy。经他这么一解释,我就记住了。

眼神里投来喜爱的神情,就如小时候你第一次见到一个同龄的小朋友,他想跟你玩,然后眼神里透出的那种喜爱和亲近感。

她很想和我交流,但我们俩语言不通。她把手机的相册打开,一一给我展示她家人的照片,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而且都结婚了,看样子她很为自己的孩子骄傲。

她又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说了几句话,我摇摇头表示听不懂。这时,她拿出一个计算器,指着自己,然后在计算器上敲出一个“43”的数字。

我瞬间明白她说自己43岁,那她肯定就是想问我多少岁了。我也用计算机告诉她,她大吃一惊,用手势说我看起来像二十几。被人说得那么年轻,我当然也开心。我叫先生告诉她:她很有福气,这么年轻都快要当奶奶、外婆了。

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女性朋友问我多少岁。43岁快要做奶奶或外婆,这在穆斯林家庭中是常见的,女孩子们多数都比较早婚。

她手上戴着一个电子装置,我猜想那是不是电子秤,但她卖玉米是按根卖的,根本不需要秤,于是叫先生问她那是什么。

原来是她念经时用的电子计算器,念一句祷词就按一下,她说每天规定自己念100句。还给我看她的“佛珠”,除了用电子计算器,她也可以用这条链子来数数。

她还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在一个小本子上,没人买玉米的时候她就念这些。我听着太受触动,叫先生转告她,我也会祈祷,每天也要念95次,但我被她启发了,她是如此虔诚!我瞬间明白自己为什么看见她的时候就想起了米勒的《晚祷》,原来她身上冥冥中透露出和画里那位妇女一样的虔诚。

我深深相信,一个人的能量场和自己信奉什么,遵行什么有很大的关系。米勒的《晚祷》传达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虔诚,夫妻俩在地里干活,祈祷的钟声响起,他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而开始祈祷,那份虔诚从环境、肢体、神态中清晰传达出来。即使我对卖玉米的妇人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她散发出来的能量场和画中的妇女是一样的。这是我第一次在旅途中有如此奇妙的体验。谁又能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卖玉米的妇人她内心有如此丰富的修行意识呢?如我不是被她的能量所吸引,我也决不会走近她,也决不会跟她产生这种亲密的连接。

修行的人,不管信奉何种信仰,如果真是日日做到虔诚、在行动上而非形式上真诚地践行,个人磁场是会发挥作用的。我深深从这位妇人身上感受到了。

她抄写的经文选段整整齐齐的,如不是有一颗虔诚的心,如何能做到呢。她虽然看起来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也做着很普通的工作,但是她内心是安静的。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她坚持着祈祷,坚持着念诵自己的经文,我觉得她有一颗纯洁的心,一个丰盛的灵魂。

我用中文写她的名字,她用俄语写我的名字,我们相视而笑。临走前我忍不住张开双臂跟她拥抱,总感觉她很亲。她似乎也感受到我的亲近,也张开双臂和我抱在一起。我感受到她柔软的身体,我把手放在她的背上,就如妈妈般的厚实又安全。她亲了我的两边脸颊,是那样的自然,像亲吻自己的女儿,眼里开始闪烁着泪花,虽然我们的岁数只能做姐妹。在旅途中的陌生人好像瞬间变成了故友。

我转身,她继续忙着招呼游客买玉米,时不时向我挥手,我又将前往下一站了,她成了我旅程中无法忘记的人物之一。

我以为这就别离了,再也见不到了她了,谁知当我3天后从布哈拉再次返回撒马尔罕的时候,我又遇见她了。这段缘分可谓达到了高潮。

我们从布哈拉返回撒马尔罕,准备前往彭吉肯特过境到塔吉克斯坦,需要在撒马尔罕再住一晚。

吃完晚饭,我们又路过雷吉斯坦广场原来那个等车区域,我又看见了熟悉的身影——那个卖玉米的妇人,而且她旁边还坐着她的丈夫。

我上前拍拍她的肩膀,她回过头来认出了我,非常激动,然后把丈夫介绍给我们。她的丈夫也非常快速地从椅子站起来,右手放在胸前,非常真诚地说了一句问候语:Salam.

我伸出手去跟他握手,伸出去之后才想起当地的男士不轻易和自己妻子之外的女性有身体接触,我以为他不会和我握手,谁知他也伸了过来。他显得很恭敬,看到自己的妻子结交了外国朋友也非常惊喜。他会说塔吉语(波斯语),可以和先生顺利地攀谈。

我们介绍了跟他妻子相识的经过,他一直都把右手放在胸前,并且身体微微前倾,那种对我们的尊重让我非常感动。卖玉米的妇人也显得自豪很多,好像自己在丈夫面前的地位一下子上提升了不少。要知道,这里的女性,婚后一切都听从于丈夫。

我跟她说,我们明天就要去塔吉克斯坦了。她显得有些低落。我跟她拥抱,说我会永远记住她的。她也拍着我的背,千言万语由于语言不通我们都沉默着,就在这拥抱中诉说了。那个当下我心里升起一个想法,我想送她一点什么作为纪念,可是我包里除了自己戴过的一对耳环也没有其他东西了,而耳环对于她来说也不是很合适。这个想法非常强烈,我们一边往前走,我一边不断在想可以送她什么。

最后,我想起了一份比较合适的礼物——一位我敬爱的智者的照片。

到达布哈拉的时候,我们见了当地的朋友,有一位朋友在临走前送了我两张照片,送的时候她说:“你肯定家里也有这种照片了,不过我还是想送给你,你可以和中国的朋友们分享。”

我收下之后就想着回国之后可以送给谁谁谁。当我想送点什么给卖玉米的妇人的时候,这两张照片就跳进了思绪当中,我有很强烈的冲动把其中一张送给那个妇人。可是,我不知道这礼物合不合适,但那个想法已经强烈到让我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我跟先生说:“我想送一张照片给她做纪念,但是我不知道合不合适。”

先生说:“既然这是你此时此刻很强烈的愿望,那肯定也是上天的旨意,你就送吧。”

于是我们折返回去,又拍了拍她的肩膀,她又一阵惊喜。

我把照片拿出来,跟她解释照片上的人物是谁,我为什么要送给她。我说,这是很敬仰的人物,他随时可以给予我力量和指引,我想把他送给你,想他一直保护你和你的家人。

她接了过去,非常感动,连忙拿给她先生看。我先生也用波斯语给他先生解释了这个人物的背景,他先生也欣然接受,还非常感谢我们。后来,我还用笔在照片后面用中文写了一句话,我先生又用波斯语写了一句话,这样他们就永远记得这照片里的人是谁,是谁送给他们的了。

想想与她的缘分,从看到她被她吸引,到坐下来与她交谈,到在布哈拉得到两张照片,再到回来后又遇见她......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安排好的吗?

那一天晚上我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亢奋,感觉听从上天的召唤,听从吩咐之后得到的巨大安全感。我不知道日后那位妇人会如何想起这一场相遇,在我这里,我会永远为她祈祷。

阿扎黛尔,愿你一生平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亚之旅:在乌兹别克斯坦遇见米勒《晚祷》中的妇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tc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