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南山枰 等
(图片来自网络)先来一段禅宗公案。
缘密圆明禅师上堂: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无滞。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是死句;扬眉瞬目,举指竖拂是死句;山河大地更无淆讹是死句。时有僧问:如何是活句?师曰:波斯仰面看。僧曰:恁么则不谬去也。师便打。诸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死句,窃笑吐舌头,来一行,是死句,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是死句,一切法是佛法是死句,一切法不二是死句。莫参死句,但参活句,才有出身路子,永劫无滞,入佛入魔都无滞。若有人问小答,如何是活句,答曰:玉女夜怀胎。参!
“玉女夜怀胎”是参活句而非参死句。此种态度也应该适用于传统经典之当下理解。正如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需要本土化,于是诞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本一样,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也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求和时代精神予以继承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创新,否则死于句下,则与刻舟求剑者何异?古人曰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对于《弟子规》的理解,也应该是这样。正如禅宗理解“玉女夜怀胎”,当不会死于句下,我们理解经典之文本,也应该是以此态度,以活句参之!
进而言之,《中庸》有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乃为学之序,也是谈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教学论。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应该以“学”为起点,以“行”为终点,国学是扎根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土壤的一门开放性的面向现实的学问,而非闭门造车的封闭性的内敛性的学问,古人早就说过,儒家学问是内圣外王之学,在如今这个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中国大地,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更应该主动接受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不断阅读学习,问难探讨,这样,才能具有持久活力。
(图片来自网络)为此,在笔者于重庆工商大学2014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授课环节中,加强了质疑问难环节,凡学生有所疑问,皆当堂解决,并一一记录在案,体例略仿朱子《朱子语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初,朱子与门人问答之语,门人各录为编。”因之,《语类》“诸本既互有出入,其后又翻刻不一,讹舛滋多。”为免此弊,所有答疑录皆由渝州南山枰自行整理,以统一体例并示读者以文责自负。
以下所录,选自2014年9月28日于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校区B303向2014级社保专业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授课时就弟子规文本疑难所记。
弟子蒋婕:“己不欲,即速己”与我们政治学当中的“权力”概念相悖,政治学上的“权力”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请问,《弟子规》此种提法在当代还有其政治学上的价值否?
渝州南山枰:“己不欲,即速己”是指作为人不应该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语出《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这是属于德育范畴,个人修身范畴,在当今世界,这样一种准则已经被视为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而那个“权力”是政治学范畴,属于对公共事务领域中相关成员的某种权限和力量的一种界定,这种界定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利益的划分与诉求等。正如霍布斯说,权力是一个人为取得未来具体利益的现有手段;拉斯韦尔说,权力是获得其他价值的价值。《弟子规》此种提法,在当代适合于处理对等政治主体之间的交往伦理,也有助于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冲突的处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弟子规》此种提法在当代政治领域依然有其适用性。
蒋婕:《弟子规》原文“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与我们现在的职业精神相悖,因为在当代,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排斥“跳槽”,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请问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渝州南山枰:首先“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在传统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是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由于地缘的稳定性,带来职业岗位的稳定性,所以需要我们守住我们的职业本位,只有敬业了,稳定了,我们的人心才会安定,正如《易经》讲:“天地定位,乾坤定矣!”《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人人都像雷锋说的,“勇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螺丝钉的特点,就是肯钻,稳定,用力,那么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更大。“居有常,业无变”对于当代职业伦理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很发达,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大事之一,买房、装修、搬家很辛苦,在满足基本刚需的前提下,只有“居有常”,才能“少折腾”;才有利于减少“房叔房姐”等负面新闻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我们要“敬业”,在人岗匹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条件下,我们认为提倡“业无变”是应该的。就算是人往高处走,就个人来说,终有其职业生涯的终点,天天都变动不居,居无所定,无所依归的人,在古代叫“游士”,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现象;在现代,如不适合现有岗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三五天就跳槽,不能叫“有能力”,而叫“适应能力差”,叫“未找准自己的职场定位”。综上所述,“居有常,业无变”与我们现在职业精神并不矛盾。
弟子冉俊杰:《弟子规》原文“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问题是“不关己,莫闲管”这样的态度是否是没有担当而不正确的做法?
渝州南山枰:这里涉及到一个明哲保身与担当责任的问题。针对原文,这样的做法在有的工作以及公共场合是恰当的。当代的人对明哲保身有一种偏激观点,认为那是无原则的回避斗争的一种消极态度;事实上,明哲保身,也包含着着眼长远,利用智慧进行斗争而不盲目硬拼的内涵;例如“彼说长,此说短”,当人们非议某个事件时,如果你不是利益相关人,你对相关真相并不了解,没有去做过深入了解,就去妄议是非,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影响稳定、造成人心惶惶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有责任,有理性,有程序,有规范的发言态度;现在打击某些在网络上造谣的一些负面新闻制作者,恐怕是对这种不加思考说长道短者最好的提醒。
冉俊杰:《弟子规》原文“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问题是,我认为父母也有错的时候,我们不能当一个愚孝的人。既然如此,我们还要坚持听信父母的所命这样的做法吗?
渝州南山枰:对于父母的教导要辩证的看待。假设父母要求你做的事情是错的,也要求我们智慧而得体的婉拒,因为有理不在声高,气盛未必言宜,适当的沟通,寻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点,求同存异,有助于缩小代沟,增进理解。
弟子管鹤缘:《弟子规》原文“惟其是,勿佞巧”,这是不是与现代人际交往的沟通方式有冲突?如何处理好这个度?
渝州南山枰:第一,待人接物等,从理性上说,当然要实事求是,但是,从技巧和策略来说,有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应该学会迂回和变通处理。不能极度夸张甚至虚构对方的优点,语太过则似有讥讽,意太切反引人怀疑;但也不能多谈对方的缺点,对不熟者来说有交浅言深之缺陷,对熟悉的人来说,有打击之嫌疑:第二,学会用中庸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将理性上的求是原则与实践行为中的求巧原则相结合。
弟子李金洲:《弟子规》原文 “居处变,酒肉绝”。请问,为什么“居处变”就“不能喝酒,吃肉”?
渝州南山枰:在这里要联系上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是当父母亲不幸去世,守孝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而经常悲伤哭泣。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所以,你看,人死了过后,尸体就要送往火葬场等,而不能在床上搁置太久;且孝子守灵等也改在殡仪馆或者社区、街道、村落的公共地段,这就是“居处变”在当代的发展和运用;何况,若父母亡故,谁还会花天酒地,胡吃海喝吗?所以,“居处变”,“酒肉绝”之间不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时间以及行动上的并列或相继关系,这两者都是挂一漏万地列举的古代寄托对父母的怀念之情的具体方式。
(本文原题:《<弟子规>传习答疑录》,曾发表于《赤子》杂志;此次简书版本有增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