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全国出版了近60万册图书。
我们很少会走进实体书店,到电脑那里输入自己书单中的名称,翻到,结账,离开。
我去实体书店的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只有实体书店,可以给我带来那种扫过书架的“探索感”。我带着图书清单走进去,没打一个勾的走出来。
我享受那种“乱书渐欲迷人眼”的冲击,也迷茫于众多的选择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我习惯在看到一本书后先看简介、后查豆瓣。7分以下的连界面都不打开。从选择开始,就交给了别人。
直到有一天我扫到了一本书。我被装帧和作者吸引,没有虚伪的腰封,打开后手感不错。手机没电了,我坐在角落,翻开了第一章。
第一次我读书读出了运动感。还是无氧运动,察觉不到的呼吸、手控制不住的抖动、持续十几秒直至读完一段后长舒一口气。
我意识到我为何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生理反应。仔细回忆,应该很多人都会有过读书读出下意识的生理反应,我这次只是更为密集而已。
于是我理解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什么样的书是一本好书(对于个人而言)?
就是能让你产生生理反应的书。这种生理反应又浅到深大概有四种感觉。
1.大脑飞速运转
以我读的这本书举例,在阅读同时,我脑中飞速闪过一堆一堆的碎片。
读到某词,某句,某事。或许会闪过自己过往的经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产生的问题、情感共鸣、对作者的敬佩甚至一些天马行空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
但我知道大脑在随着我的眼球不断运动。这是能让我阅读下去的前提,因为这表示它还没有被“专心看书、看到哪了?”这样的想法充满。
2.情绪的变化
当你大脑进入状态后,那么你的情绪就会随之变化。
读小说、历史可能会产生共情,我们的情绪会因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情节而上下起伏。读杂文我们会产生共鸣,就像我初中时每天都想把韩寒早期的书拍到老师的脸上。
读理论性书籍其实也可以产生变化,我就是时常产生“我真是太无知了”的羞愧感。想给作者跪下的崇敬感、“搜打死内”的惊讶、“我怎么就没想到”的懊恼.....
3.开悟一刻的惊喜
我一直认为,无论读什么书,你不仅要读书,还要与作者对话,一开始我们是倾听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伴随着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思考,我们会开始交流,开始与作者对话。
我们以一个旁观者/带着疑问的人/求知者去追问/见证....那么开悟一刻,就是你得到答案的一刻。
你突然就理解了一些你原先不知道的事(知识),困惑着你的事(感悟)。
总之,你在阅读的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一种惊喜,一种新的影响。你因为阅读了这本书,变得不一样了!
这个阶段可能没有发生在你阅读之中,或许是当你放下书本后再度思考,或许是你经历某件事后突然理解了当初没看懂的篇目。当你察觉到的时候,就会感到欣喜。
4.如车祸冲击后的窒息感
这样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我是真切地感觉到过这种状态的,不是刻意的,而是逐渐察觉不到呼吸了,在读完一大段后才呼出一口气,是很神奇的一种体验.
那个瞬间就是你被“震撼”到的瞬间,那一刻你的大脑似乎已经不属于你自己。是一种极度感性的状态。
可以读出这种状态不仅取决于书,也取决于读者的境况。
很多人在人生到达某个阶段后读佛经,圣经,可能就会读出这种感觉。
那么你阅读的这本书,给你带来的影响很有可能就是对“元结构”的触动,即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对我而言,当一本书可以到第二步时,我就会觉得这是本有趣的书,值得我继续读下去。
当到达第三步时,我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至少对于我来说。
如果我可以产生第四步的体验,那么读到这本书,真的是我的荣幸。
网友评论
不过可能也有环境的原因,就是在无法看实体书的环境中,看电子书肯定也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