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王小波去世20周年,这里有多少人喜欢王小波?
我之前也只是听说,中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么个人,但最近走进他还是因为他的《沉默的大多数》。读了之后我有一种感觉——还想读,是不是已经成为他的粉丝,我想或许有点儿。
王小波写的书特别有趣,虽然都是大白话,但很多东西都讲的清楚,而且带着一些幽默,这种有趣许多作家学不会,我想大概他写的东西是可以当做段子来说的,所以他自称是业余作者,但书比正统作家还受欢迎。
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人还是需要些乐趣的,所以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火了,那些著名相声演员的相声反而不可乐了,不必讨论是俗是雅,就算是雅王小波也可以雅的可以、郭德纲也还可以,而且很多话都特别的有意思。
01他就是要跟文学沾点边

王小波的父亲是一个哲学教授,他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文,按照王小波的说法“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临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
他哥哥也喜欢文科,毕竟是书香门第么,但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学习了一个自我感觉偏理的科目——逻辑学,并且读到了博士。
但似乎他跟文学就有关系,他学的计算机,还在美国留过学、学的经济学,可是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的文字。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王尔德,“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02他知道怎么去沉默

中国人多数是沉默的,因为他们很多都是被统治阶级,很少人才有话语权,多说多错是一种惯性思维。沉默不是怯懦,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他经历过文革,知道沉默的重要性,他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举了一个例子:前苏联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都签了名,然后就死掉了。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
说明并非人们喜欢沉默,而是一种明哲保身。
王小波经历过“文革”,他知道人们在那个时期沉默的重要意义,他看到过同班的同学瞬间被分为三六九等,有些人成了红五类,有些人成了黑五类,在红五类的同学耀武扬威,斗争着,他们斗的是老师是同学,他们戴着袖章、竖着大皮带,站在校门口,问入校同学的身份“你是什么出身”,如果出身不好,这些红五类会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狗崽子!”。红五类的狂喜,为此他们那些黑五类就变成了狗崽子。多么的过分!
“话语交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第二章)
他读过很多书,什么都懂,文史哲、理工、经济等等。比如他了解哲学,心中有理想国和哲人王,所以他特别有思想性,文字不那么肤浅。他能评论罗素,也能理解罗素评价柏拉图《理想国》、评价《乌托邦》,但他也觉得中国人现在出不了世界的哲人王,虽然有老子、孔子这样的哲人。
“孔子是圣人,也很有学问。夏礼、周礼他老人家都能言之。但假如他来打量我,我就要抱怨说:甭管您会什么礼,千万别来打量我。再举孟子为例,他老人家善养浩然之气,显然是品行高洁,但我也要抱怨道:您养正气是您的事,打量我干什么?这两位老人家的学养再好,总不能构成侵犯我的理由。”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和哲人王)
他读过很多书,对学习艺术有一种执念。
“从他们(王道乾《情人》、穆旦《青铜骑士》)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方块字,念起来就大不相同。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文学语言都有这种筋骨,当年我在美国留学,向一位老太太学英文,她告诉我说,不读莎士比亚,不背弥尔顿,就根本不配写英文——当然,我不会背弥尔顿,是不配写英文的了,但中文该怎么写,始终是个问题。“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他在下乡当知青的时候,包括他自己、许多人都挑灯夜读。当年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一些青年对它还是有兴趣,这说明学习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对待知识的态度)
03他特立独行“反鸡汤”

王小波插过队,放过牛,也喂过猪。
其中一只猪身手敏捷,还会学汽笛叫。人抓不住它,对它又气又恼。王小波却对它甚是喜欢,对它“十分尊敬”,说它“特立独行”,甚至直呼其为“猪兄”。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纲常伦理最是吃紧的六十年代,认一只猪做“兄长”,此等意趣,恐怕世间只有王小波了。
假如现在要你劝服一个摇滚青年去做程序员,你会如何说?
王小波有个在清华大学学编程的外甥,却是个摇滚发烧友,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他母亲——也就是王小波的姐姐——十分担忧,便找来小波做他的“思想工作”。
二人交流,外甥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王小波接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从此外甥只服王小波。
没有大罐“鸡汤”可煨,简单有趣,深入人心。
这是属于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更有趣的是,小波的这位外甥听了舅舅的话,毕业做了程序员,后来还加入了一支乐队做音乐。
外甥名叫姚勇,编写过的程序最著名的是腾讯游戏《QQ炫舞》,他加入的那支乐队,叫做水木年华。
04寂静如雪的“业余作者”
王小波不好看但有趣,他看似不正经,其实非常有思想,“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做社会调查,最早开始同性恋。
他是程序员,程序水平不次于如今的马化腾、雷军。
他喜欢用哲学去看待科学,也非常同意当时比尔盖茨关于VR技术的设想,他完全能理解,20多年以后VR技术开始走进我们。
小波一生做过许多事:下过乡,插过队,考过大学,出过国,学过经济,写过程序,当过编剧,被称为“真正文坛外的高手”。
但这也是他身后世人才发出的惊叹。
因为不在作家协会的编制里,在当时,王小波有另外一个称呼:业余作者。

但是只可惜,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于北京一间公寓内逝世,终年45岁。后来李银河等人写的纪念文集《王小波画传》里说:
他走的干干净净,寂静如雪。
如果他不走,那么他会什么样呢?
昨天朋友圈有不少纪念他的文章,许多人说欠王小波一本书。

是的,他生命是有限,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黑铁时代》、《红拂夜奔》、《思维的乐趣》、《爱你就像爱生命》都是很不错的书,当然读的最多的还是《沉默的大多数》。
相关首页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