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如歌读书读书笔记大赏
即便生活再苟且,也不放弃追逐远方—读张爱玲与庄信正、夏志清书信往

即便生活再苟且,也不放弃追逐远方—读张爱玲与庄信正、夏志清书信往

作者: 流年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04-26 06:30 被阅读208次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作者:庄信正,1935年生,山东即墨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1965年,庄信正为其母校的一次研讨会邀请一位资深中国学者参加,在夏志清教授的介绍下,邀请了当时已经定居在美国的张爱玲。

    这是二人首次接触,而从此便开始了两人长达三十多年的半师半友的交往(主要是书信上的交往。

    因为张爱玲在美国完全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接电话,信件也只是回应极少的几位挚友以及必不可少的书籍出版商。

    极少有人知道她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而一旦她感觉地址或电话号码被泄露,便立刻更换。)。

    在这三十年中,庄信正大多作为张爱玲与夏志清之间的中间人,和张爱玲的具体生活方面的帮助人。

    在给庄信正的心中,张爱玲大多是在谈论生活中的小烦恼小麻烦,以及对于她的文章的出版发表的管理。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作者:夏志清, 1921 – 2013,原籍江苏吴县,出生于上海浦东,美国耶鲁大学文学系博士。

    200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学贯中西,中英文著作都极其有分量。

    1961年开始与张爱玲开始信件交往。因为夏志清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在学术界,出版界的人际关系,张爱玲与他的信件交往中,信件的内容明显更加深入。

    关于文学方面的探讨更多,每件信件的长度也明显比给庄信正的长。

    对于同一件事件或同一篇文章的讨论,以两本书来对照着看,非常有助于理解。

    这两本书信集中,把张爱玲在美国定居后,尤其是在她的丈夫去世后的刻意的独居生活,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看到一个谢幕后的凄凉背影!

    三十年代的张爱玲,惊世的才华,显赫的家世,却以鲜嫩的双十年华来承受,便有了“出名要趁早啊!” 的快乐欣喜。

    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成了她善舞长袖的舞台。

    但这一切也就持续了十年,以后她辗转到香港,后定居美国。

    离开大陆以后的张爱玲,便如离了水的鱼,没了土的花,逐渐褪去光彩,再也没有光彩。

    即使有作品,也大多数是将自己以前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以投稿英美出版社,却也并不顺利。

    生活的窘迫。以致这样一位以高傲姿态示人,也有高傲资本的作家,领救济,住廉价房,没有医疗保险而以至于延误看病。

    而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一直被廉价房中的跳蚤小虫所骚扰,而不得不日日搬家。

    谁能想到,在纽约的平民区,一个高高瘦瘦的中国女人,拖着个沉重的大箱子,乘公车,过马路,找房子,竟然是三十年代在中国红极一时的女作家!

    (看到她在信件中关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简单讲诉,作为一个对她的文章佩服到五体投地的读者,我想人生对她太残酷。而她竟也顽强地承受下来了。)

    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名人,首先是要看她的行为,其次就是她的日记或书信了。

    这次看了这两本张爱玲的书信集,她的文字,她的人生在我眼前,便更加丰满立体了。

    而且,从中也更了解到一些张爱玲其他的作品在当时文艺界,特别是台湾、香港文艺界对她的评价,这些文章和书籍我随后一定会找来看看的。

    这便是又一大收获。对我来说,从一本书中,又找到了要看的其他书籍或其他值得注意的作家。这就是有效地读书。

    庄信正与张爱玲的通信,平常人说平常话的那种,一种平凡世界的印象。

    而夏志清,这人应该很有些旧文人的气质 ( 有时我觉得他和胡兰成有点相似的地方),才高气傲,很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

    不过,他对张爱玲的经济上帮助很多,我还可以原谅他了。

    在他编注的书信集里,居然有个意外惊喜,当翻开书的时候,突然有一封张爱玲的手写信件,飘然落在桌上。

    那一刹那,似乎时光倒流,令我产生了幻觉,不知身在梦里梦外。(这其实是作为赠品的张爱玲信件的复印品,但是做的非常精致,信封信纸都是按照原样复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即便生活再苟且,也不放弃追逐远方—读张爱玲与庄信正、夏志清书信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yq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