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0期“安”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人要做到心无挂碍,确实很难,不过,还是有人能做得到的。比如钱钟书与杨绛这一对文坛中让人无比艳羡的神仙眷侣。
钟书先生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以此来欣赏,来审定。”他的夫人杨绛先生说:“生活是晨起幕落,日子是柴米油盐。平淡的过着,简单的活着,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找麻烦,风来听风,雨来听雨,人生百味,随意就好。”
二位先生说出的这两段话,读起来看似平淡,实则深刻。让人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对生活的态度是如此随心随性,波澜不惊,他们的内心修炼到了真正的心无挂碍、安顿安定。
所以,心无挂碍,绝非人生态度懒散无所追求,而恰恰是对生活最好的追求态度。只有心里没有了挂碍,你才能去享受洗澡、赏花、吃饭这类小事的快活。
其实身为普通人,我们身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做的太少,而是想得太多,所以才常常心有挂碍。
心有挂碍,是因为我们往往容易为情所困,却爱而不得,甚至得而又失,所以心生执念,剪不断理还乱,对情感的放不下,滋长了痴念。
心有挂碍,是因为我们纵然心怀诗和远方,却把得失看得太重,乃至患得患失,使自己陷入无止境的困顿与焦虑中。
心有挂碍,是因为我们常常为了碎银几两,日夜操劳,如履薄冰,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对钱财的不满足,甚至催化了贪婪。
心有挂碍,使我们在生活中一路经历奔波忙碌,一路遭遇跌跌撞撞,为了各式各样的事情,衣食住行或者更多的那些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心再也难以回到自在和安定的状态。
心有挂碍,乃至人们在生活中种种的负面情绪,其根源就在于心有所图、心有所贪等等。而这些所图所贪,往往都是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不应得到的。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放下各种贪念、烦恼与妄想,心里也就自然就没有牵挂和障碍了。
孔子的弟子颜回在生活上,过得非常简朴,但他却非常知足。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平常吃着粗茶淡饭,住在陋巷僻地,别人都感到难以忍受,而颜回却不以为然,仍然能够自得其乐。因为他知足,所以生活虽然简陋,仍然能够坦然心安。
所以,心无挂碍,首先要做到知足常乐。遇事往简单里想。越复杂、越难以解决。将事情看得简单了,就想得通了,也容易解决了。
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曾寓居一个简陋房舍: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房子有窗户却没有玻璃,连风雨也不能遮挡,甚至老鼠蚊蝇肆虐......面对这样简陋的居室,梁实秋先生却称之为“雅舍”,并自得其乐地总结出“雅舍”的个性,他说:“雅舍”虽然地点荒凉,却远离尘嚣,月夜尤为幽绝,细雨蒙蒙之际若云若雾,令人心旷神怡。就连鼠子瞰灯,聚蚊成雷,也别有一番趣味。”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一住就是七年,并还以此冠名他那本著名的小品文集《雅舍菁华》。
心无挂碍,便是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计较得失,便能悠然自得。
心无挂碍,便是不把人生目标定得不切实际,超出能力范围,便能欢喜常在。
心无挂碍,就是不刻意追求完美,不必凡事务求尽善尽美,便能远离痛苦。
心无挂碍,便是不必时时苛求自己,不必事事吹毛求疵,便能活的自在。
心无挂碍,绝非放弃对生活的努力,而是真正地去努力经营我们的生活。在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命中那些突如其来的无常和恐慌时,不妨用马宏达先生说的那句话来安慰自己:“无论好事、坏事,一切都会过去的。”是的,一生之中,不管你正在经历了如何不顺的事,不管你正在面临着怎样的难题,都要记得用举重若轻的姿态,舒展眉头过好当下的日子。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说道:“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便是笙歌。”人这一辈子,忙到最后,都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不是拥有富贵权势,而是身体没病,心里没事。
钟书先生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美好;你洗了一件衣服晾在外头,觉得很美好;你看到今天的春风拂过,杨柳飘觉得很美好。不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你美好,而是因为你心无挂碍,所以他们才显得那么美好。” 杨绛先生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人生便是一场修行,我们一生中那些所谓的简单和复杂的大事小情和各种欲求不满,其实到头来不过就是为了图得心有所安。而心无挂碍,便自得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