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告别婆娑》结缘是一个偶然,大致是浏览网页看到,走马观花地翻了几页,中止了一些时间,再逢矛盾、再遇困惑、再感迷茫时再次想起这本书,索性买了一本,是带着一种解脱的期望来读的。归根结底是始于自己对于心灵自由的向往,对于灵性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爱做梦、爱幻想的灵魂,让我能够继续坚持着这最后一份美好的天真,做快乐的自己。

读至今大概两月了,一些感想,不成熟,权当探讨。
《告别婆娑》作为《奇迹课程》的一个诠释辅导读物,采用了原原本本记录对话的方式,让人更加直观地掌握最贴近事实、原汁原味的文字,不掺杂作者个人的理解,作为一个辅导读书这一点确实很让人欣慰。我并不是跟随作者在走,而是直接获取同样是高灵的“J兄”的兄弟“白莎”、“阿顿”的思想,这条路走得好与坏、曲与直完全取决自己的内心,没有因作者的个人理解或意志误入偏门。
在救恩中,你不再为自己的问题去责怪任何人,因为外面的人只是象征性的存在——《告别婆娑》。

爱与宽恕,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宽恕别人是对“他人”的宽恕,亦是自我的救赎,对自己内心的宽恕,原谅自己“不宽恕”的心。“他人”首先是外相,在通文中理解为“幻相”,讲到“他人”就以为着“存在”,这个人的存在,周围环境的存在,进而是世界的存在,但一切“存在”都只是象征性的“幻相”,以至于你所看到的凡物、凡人、凡文。也没有“地方”、“区域”的概念,这些只是心灵认识层次的反映。
世界是个幻相。这不是一句咒语,假如有咒语这种存在。“世界”是“小我”营造出来的假象,刻意让“自我”迷失在“小我”的世界中,失去灵性,沉溺在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和欲望当中,通文中始终围绕“小我”和“自我”的纠葛不清,试图去彻底使“自我”摆脱“小我”营造的幻相,摆脱“小我”带来的爱欲情仇、功名利禄、酸甜苦辣,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度灵性的“自我”,走向圣灵所指引的极乐世界。世界皆我,万物皆我,所见皆我。“小我”通过外相的丰富形式不断引诱“自我”,这个过程也是“自我”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提升认知水平,认识世界、认识幻相、认清内心,所以,世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投射,世界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世界”,归结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自我灵性提升的反射过程,用大量的、持续地、可积累地灵性投射“碎片”,拼凑完善“自我”。
至于最终的结局,初读的时候往往很关注,毕竟出发点有了,落脚点也要有。真正地理解内心、宽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现追求完美“结局”也是对自己的不宽恕,已经进入了“小我”打开的偏门,与追求幻相中的功名利禄有了一致了,我们所要获得的只是一颗宁静的心、一颗宽恕的心,这点跟佛家讲“不悲不喜、不嗔不怒”、“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了“大道归一”的意思,若水在翻译的时候确实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也许是更方便国人的理解,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还有一句。
我会为这种事而定自己的罪么?

这也体现了哲学中的“一分为二“换位思考,在看到别人的恶行或罪责,我们往往谴责、愤怒,深思之下,他人是外相,外相做出如此行为原因何在?我内心根源对这种行为是否有过念头?我是否也有恶的一面呢?换位思考,我当如何自处?
”小我“用具体生动的外相,引诱我们产生愤怒,让我们不断地与”自我“分裂,彻底地分裂。所以宽恕别人亦即宽恕自己,责人与自责,都是小我的原罪引诱所引发的外相,自我宽恕、自我救赎之路,充满了与小我的这种缠斗,让我们不得不时刻保持一颗宁静平和宽恕的心。
深入拓开,责人与自责,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心灵深层次的认识。我们给予爱的同时,往往内心深处难道不是期望别人同样报以爱的回报么?何时能抛开爱与恨、情与仇,都能坦然处之,也就是抛弃了外相的”小我“的引诱,看清了人世的意义,爱恨情仇皆是我心,世间万物皆是我心,何来恨?何来爱?
心念一变天地宽。
又哪来的天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