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巴顿·芬克》:梦工厂还是碎梦机?

《巴顿·芬克》:梦工厂还是碎梦机?

作者: 任晨玮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20:05 被阅读2次

《巴顿·芬克》影片分析

《巴顿·芬克》是科恩兄弟在1991年的一部作品,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最佳男主角等三项大奖;而在奥斯卡奖中只获得了男配角、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的提名,显然,美国学院奖对于抨击好莱坞的行为不会轻易赞扬。

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镜头。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长镜头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长镜头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用一个长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一个过程)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拍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部大师级作品的标配:长镜头。镜头由摇臂向下,画面从舞台背后的绳索到出现拉绳人,接着镜头跟随着拉绳人从滑轨上侧着向后移,带出看报纸的老人,继续移,男主角入画,占据前景,后景则是刚刚出现的看报纸老人,接着有演员退到后台,后景处看报纸的老人放下报纸来到前景,说出戏剧里的台词:fish!Fresh fish!接着镜头跟随后台的那位演员移到对准舞台,台上人员正在谢幕,此长镜头到此结束。通过一个长镜头,简单展示了部分舞台后台的工作环境和主角作为一个戏剧创作者的工作状态,以及通过演员谢幕时的观众反应,表现了主角的这部戏剧的大获成功,为之后的被好莱坞看中等等一些故事的发生做了很好的开端。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罗伯特·奥特曼的《大玩家》、杜琪峰的《大事件》等,都在影片的开端运用了精妙绝伦的长镜头。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电影的影像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象征手法一般描绘的对象在电影美术设计中多为视觉形象,其次是视听结合的形象。高超的象征是含蓄的,似有若无是这种设计手法的造型特征。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海浪被礁石击碎的画面,第一次是经纪人(叔叔)劝说巴顿去好莱坞工作的时候,直接从两人的对话场景切到这一画面,随后叠化出巴顿已经到达洛杉矶一家旅店的画面,这一画面也对巴顿将要经历的事情做出了预示,象征着巴顿去到好莱坞之后,梦想的破灭会如同被击碎的海浪;这一画面第二次出现,是在巴顿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依、惊恐、崩溃的事情后,激发了他的灵感,将他认为的美的东西写出来,却被制片厂老板痛骂之后,这象征着、宣告着巴顿的这一趟好莱坞之旅彻底失败,文人的孤傲与幻想彻底被击溃,这也接近了影片的结尾,这之后便是巴顿落寞地在海边走着,酒店墙上画里的情节出现了,美丽的大海和无暇的背影,巴顿问:Are you in pictures? 女人回答:Don’t be silly.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引人遐想。

声音与空间设计:

声音方面,偏向现实主义,对于细节处的声音的处理,让我们仿佛和巴顿一样身处那样的压抑空间之中。没有大段的音乐音效做背景,更多的是一些场景内的真实的细节的声音。诸如角落的小风扇的声响、蚊子的声响、铃的声响等等都刻画地极其细致。导演如此注重现实音效,应该是想把巴顿所处的环境,更加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空间设计方面,那个旅店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物化。那么这个旅店里的一切,包括发生的一切和出现在这里的人,就都是他的内心了。所以,旅店内的一切设计:阴森、寂静、压抑,墙皮脱落、邻居、隔壁男欢女爱的声音,包括后来房子着火,对应着巴顿越来越热,这些都是巴顿的内心世界的具象化。

角色设定:

查理语言粗俗,是他的另一面,是他极力想要声称的要表现的普通人的一面,但他却不断打断查理的话,查理三次要向他讲述他的故事未果,对着查理滔滔不绝地讲一些文邹邹的感概,此时巴顿是仰拍,表明作家内心深处的那份优越感。查理的房间,从来不让巴顿进入,也没有人进入过,表明他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普通面、粗俗面的一种下意识的防护和屏障。中间出现了一些别的人物,但来到他房间的是奥黛丽,一个他心仪的女人,可以理解为是他的欲望,这欲望会为他带来灵感,也会麻痹他,所以查理杀了这个女人,但割下了她的头给了巴顿。

希区柯克·麦高芬:

内容方面,使人疑惑和引人思考的地方着实太多,我尤其对那个盒子印象深刻。这个盒子可以理解为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所说的麦高芬。麦高芬(英文:MacGuffin)是一个电影用语,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而关于这个物件、人物、或目标的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会有交代,有些作品则不会,只要是对电影中众角色很重要,可以让剧情发展即可算是麦高芬。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是,巴顿大致猜到盒子里是奥黛丽的头之后,把盒子放到桌子上,便开始文思泉涌,挥斥方裘,所以我认为那是他的灵感。最后查理还和巴顿说了一句,那个盒子不是我的,言下之意是盒子是巴顿的,也证明了是巴顿的灵感。影片接近尾声时,巴顿遭到制片厂老板的痛骂,一个人落寞地走在海边时,包括他离开旅馆时,没有带上他的打字机,却带上了这个盒子,因为打字机只是作家的工具,而灵感才是作家的灵魂,这应该也是导演想要在如此压抑的氛围中努力表达的一丝乐观吧,包括到最后都没有打开这个盒子的这一设计,也是保存着那一份希望和乐观吧。

整部影片,讲述着一位在纽约戏剧界志得意满的青年作家巴顿,去到好莱坞之后,美梦与幻想接连破碎的故事,好莱坞到底是电影人的梦工厂,还是破梦机,作家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如何才能真正写出属于平民的作品,这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疑问,或者说是留给时间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顿·芬克》:梦工厂还是碎梦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qe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