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关注环时互动CEO兼CKO(首席知识官)老金,杜蕾斯的案子就是他们做的,包括陌陌的洗白广告、麦当劳的吃货情书,还有昨晚被刷屏了的大众点评文案。
就像老金看到别人做的牛逼案子,心里会嘀咕一句,妈的怎么不是我们做的。我看到他们的东西也是这个感觉。其实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在这个眼球无法集中的时代,能让人知道他们,并且记住他们。
然而牛逼如老金,他们仍然做了很多并没有引起别人关注的案子。这点老金并不否认,也非常想让大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说,别人只记住一个杜蕾斯,对于他们而言是失败的。
我一向对好玩有趣的人格外地关注,老金进入我的视线也正因此。前两天微信疯传一篇他在某活动上的讲话,题目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做人要有趣?但是昨天看了一篇关于他的专访,我才突然意识到,一个人呈现出的有趣,可能背后也夹杂着很多枯燥的付出。
作为一个首席知识运营官,老金平时是如何进行知识储备的呢?原文摘录一下好了,看得更直观一些:
a、读书。一年目标300本纸质书,现在完成了130本。
b、看杂志。年青人阅读的、时尚的、讲相机的、旅游的、设计类的,大概一个月30本。
c、微信公众号。及时保存到印象笔记,而后每周抽出来4-5个小时观看存档,摘录有用的后删除。
d、生活。周末带闺女去新的餐馆或者商场去看看好玩的东西。
e、交谈。每个月认识2到3个有趣的人,喝茶或者喝酒,不扯别的,扯他擅长的。
f、和同事身上学。和他们接触时间最长,学习他们的思考他们的一些认知。
不排除为了回答记者提问,有略作修饰的嫌疑。但是我相信事实也大差不差。尤其是看到老金一年的读书量和到目前为止(8月)的完成量,我忽然就惭愧了。
如果你也想成为像他一样有趣的人,你可能要经历并不有趣的过程。如果你能坚持,或许有可能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
我一直标榜自己喜欢读书,但是今年为止读了多少本书?可能活了四分之一的人生,读了也没有300本纸质书吧。那你凭什么说自己喜欢文字,那些写不出来的文案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以前特别崇拜一类人,大概可以归结为天才。就是对某一专业有着异于常人的禀赋,不用花多长的时间就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来发现,可能真有这样的人,但是大部分人背后都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可能这种努力是基于兴趣,所以对他而言并不算是一种负担。但是那些付出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G跟以往比起来显得有些沉闷,问她在想什么。过了半天,说她在想以后干什么,想做自己的事情,想过得有趣。我们问她想做什么呢?她说比如T,在做自己喜欢的花店,开了个微信公众号,看到大家收到花就有会一种创造价值的满足感。
G走了以后,和T再说起这个话题,T说这的确是她想做的事情(虽然目前还处在每一单都亏本的状态),但是她每个周末都要六点爬起来去花市买花,回来再做各种处理,再包装、写单子发货。其实最满足的那一刻就是看到买花的姑娘们,在朋友圈里晒美美的花。在那一幕发生之前,她也做了很多枯燥和无聊的事情。
所以啊,想要过得有趣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一个幽默的人,肚子里得塞多少个故事,跟别人絮絮叨叨了多少次,才练就了张嘴就能把人逗笑的本事。
有趣,并不是生来就自带的状态,它是一种追求的结果,在结果之前,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里的枯燥和无聊,都是你必须承受的。除非你放弃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不过,这应该也是个有趣的过程吧,如果你想明白了这一切,反正就没有顺遂人意的人生嘛!
网友评论
联想到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多一些踏实,少一些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