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透视经典人生百味我在灯火阑珊处
知不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3章

知不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3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0:10 被阅读91次

    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这样简单的道理,偏偏很多人却不知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明白这个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算是知。”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之十七

    由,姓仲名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叫季路,鲁国人,是孔门弟子中的大师兄,真正的男一号,小孔子9岁。这对师徒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子路性格刚强,直率鲁莽,有时候喜欢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

    这次看来是遇到什么事不长记性,嘴犯贱,又在那里胡说八道了,所以被老师一顿呵斥。估计子路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于是孔子开导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仲由同学,我教你明白这个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装知道,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知,这才是求知的方法。“诲”,教导、指教。“女”通“汝”,你。“知”,知道、了解。

    所谓求知,必须求真知。孔子强调求知的态度应该实事求是,只有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才能有所积累,有所前进。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人,也有许多招摇撞骗的人,他们或者是把不知认作是知,或者是明知不知而假装为知。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但作为每一个人,其认知范围永远是有限的。

    对此,孔子的态度十分坦然,“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篇》)凡是不了解、不懂得的,如生死鬼神、务农种田等,孔子就说不知道、不懂得。又如对天命,知道了就说知道,绝不含糊其词。“知”亦通“智”,句中最后那个“是知也”的“知”,也有人当“智”字讲,即智慧、明智,虽然也讲得通,但感觉兜了个大圈子,怪别扭的。

    子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属于政事科的优秀学生。他出身贫苦,小时候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据《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这个志气刚强的年轻人基本上就是个街头小混混。他头戴怪模怪样的雄鸡式帽子,腰佩公猪装饰的宝剑,招摇过市,耍威风,显示自己的无敌。

    起初他瞧不起谦恭好礼的孔子,并屡次冒犯。为此孔子想了个计策,用礼乐仪式去吸引他的眼球,果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经过逐步引导,最后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门其他同学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此后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

    在《论语》中,弟子名字出现最多的是子路,共40次,被孔子评论次数最多的同学也是子路,共19次。他平时爱发言,其言论出现过19次,仅次于子贡。由于长期追随孔子,因而师生相知甚深。孔子对他是知之深,爱之切,对他的才智、行为、性格等都有评价,可以说是无所不及。

    子路与别的同学不同之处,在于他敢作敢当,不像颜回那样对老师依头顺脑,一味歌功颂德。对孔子的所作所为,凡认为不正确的,子路就会直言相谏,而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知错必改。当代学者杨绛说过,她和钱锺书都认为“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其原因就在于子路不但聪明,有才能,而且真率忠诚,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他善政事,勇于任事,更是处处善事孔子。只要他在孔子身边,就总是狠巴巴地护着老师,好像要跟人拼命似的。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着保卫者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好的保镖。孔子也很受感动,他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谈到道不行,就乘木筏漂流海外时,第一个想到能跟随他的弟子就是子路。

    爱之深往往伴随着责之切。孔子对其他弟子总很有礼,对子路却毫不客气地提着名儿训他。颜回最好学,子路是最不好学,所以孔子骂他“野”。但实际上,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处处回护他。同门弟子中,有人因子路的音乐素养差劲而看不起他,孔子就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意思是师傅已经认可他摸到门径,登上大厅了,只是这家伙身上的野气还未能清除干净,离儒雅君子的标准还有段距离。如果按钢琴十级考核的标准,起码也该有五级了吧。子路优点多多,尤其厉害的,他居然还是个大名鼎鼎的孝子,是古代《二十四孝图》中孔门三大孝子之一。

    孔子心上喜欢子路,但一直担心他不得善终。果然,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大乱,父子争位,为救护卫出公姬辄,子路被蒯聩杀死,临终前还不忘以君子的方式告别人间。他在乱刀之下坚持系好帽缨,说:“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赴死,也要衣冠整齐。转眼间就被兵士砍成肉酱,享年63岁,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一生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的践履者。他的德行风范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尊称为“先贤仲子”。

    本章这个成语不像成语,不过确实是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知也。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

    《论语义疏》:若不知云知,此则是无知之人耳。若实知而云知,此乃是有知之人也。

    李炳南: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朱子: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

    郑汝谐:或闻而知之,或见而知之,闻见未为得也,知之而后有得也。道犹嘉肴也,食焉则知其味;得之闻见者,皆未食也。

    张栻:盖于其所能知,于其所未知者,皆能察其实而勿自欺,非心平气和、守约务实者,莫之能也。于此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则其不知者亦终将知之矣。故曰“是知也”,言是乃知之道也。不然,强以不知为知,是则终身不知而已。

    《四书发明》:不知者以为不知,则人必告我,己亦必自求知,岂非知之之道乎?

    《荀子·儒效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

    康有为:人之所知不及其所不知,故尧舜之智不能遍物,但当择要而知之,是即为有知之人。惟学而后知不足。若常人为学,多强不知以为知,自通人观之,适见其无知而已。

    《论语注义问答通释》:今有人焉,所知之事则以为知,所不知之事则以为不知,乃是非之心自然发见,如此智孰大焉?心之虚明,是非昭著,故夫子以为是知也。

    《四书反身录》:千圣相传,只是如此。吾人之所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者,惟求此知。此知未明,终是冥行;此知既明,才算到家。此知未明,学问无主;此知既明,学有主人。此知未明,藉闻见以求入门;此知既明,则本性灵以主闻见。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义疏》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正义》 《论语意原》 《癸巳论语解》 《论语注》 《论语注义问答通释》 《荀子》 《四书发明》 《四书反身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不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3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ts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