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没有怨恨——《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65章
冉有说:“我们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一下。”走进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的是仁,并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不会去帮卫君的。”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篇之十五

这章内容一定要先了解历史背景,然后才能弄明白。
“卫君”是指卫出公,名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这似乎有点乱套了,怎么儿子成了国君,父亲反而成了太子?原来这里面有个故事。
说是当年卫灵公在世时,对卫夫人南子百般宠爱,卫灵公治国是不错的,但为人无道。这南子品行不端,是个荡妇,名声很臭。太子蒯聩看不惯,想谋杀她。公元前496年,蒯聩与家臣戏阳遬(sù)密谋,准备在朝会上刺杀南子。谁知这合伙干事的家臣是个猪队友,临到动手时又迟疑不决,结果被南子觉察,事情败露。蒯聩仓皇出逃到宋国,不久又投奔到晋国上卿赵简子(赵鞅)那儿。三年后卫灵公去世了,蒯聩的儿子姬辄继位成了卫出公,这下好戏来了。
晋国的赵简子也不是啥好鸟,此时他已升任晋国正卿执政,大权独揽,赵简子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计谋,借口护送蒯聩回国,乘机出兵侵略卫国。大事不好,卫出公慌忙派大将石曼姑率兵,去阻击其父亲和晋军,在边境上一个叫戚邑的地方摆开战场。谁知黄雀捕蝉螳螂在后,齐国又派兵来插手干预,这样蒯聩和晋军就陷入包围之中。由于两个大国的介入,这场内战一时处于激烈的胶着状态。

这时孔子周游列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此刻正与一群弟子们滞留在卫国,还是卫灵公在世时,招待他们住下的。面对这样一出父子争国的危机,老师到底是什么态度,是站在父亲一边还是儿子一边?会不会出手相助?弟子们心里都没着落。于是冉有同学出面了,冉有前面已经多次出场,他性格活泼爽朗,办事果断,多才多艺。但在学仁、学礼方面不太上进,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心里怀疑孔老师可能会去帮助卫出公,但又不敢去问老师,就私底下去跟子贡讲,说了这个意思:“夫子为卫君乎?”我们老师会帮助卫君吗?“为”是帮助的意思,也有一些学者译为“赞成”,认为更合原意。
为什么要找子贡同学去问呢?因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前面已多次介绍过,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是言语科中的天才,说话非常有水平,尤其是拍孔老师的马屁,可以说已成精了。子贡的话,孔老师听了特别舒心,也爱听。此刻子贡听了冉有的意思,就说:“诺,吾将问之。”好吧,我去问一下。这师兄弟俩人一搭一挡,配合默契,冉有躲在幕后出主意,子贡去做出头鸟,可见平日关系非同一般。
子贡走进卫国特意给孔老师安排的贵宾室,见了孔子,就开始问。但不知是怕隔墙有耳,还是怕室内装有窃听器,两个人开始像打哑谜一样,说的都是黑话。“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子贡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这究竟是哪儿对哪儿呀,云天雾地的,跟卫国的这场父子相争八辈子也不沾边啊!

先要搞清伯夷、叔齐是什么人。这俩人在前面《公冶长篇》第二十三章中已有过介绍,说他俩不念旧恶,因而怨恨就少。伯夷是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有两个弟弟,亚凭、叔齐。孤竹国君生前有意让幼子叔齐当接班人。也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小儿子更讨人喜欢,也许因为小儿子一般都是年轻美貌的妃子所生,历史上有很多君王,都喜欢小儿子,甚至要让小儿子当接班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