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如何学佛6

作者: 贵生艾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1:35 被阅读1次

信自力。信自力,是相信自己的修持能获得成就,相信通过自己的修证能道证圆觉,觉行圆满。密宗和净土宗特别强调“他力成就”,即在仙佛菩萨上师的加持力与接引力之下而成就。

其实,所有的“他力”都是通过“自力”实现而成就的,没有整体的四加行的修持、供养、观想、虔信,也不能与上师的他力加持相应;念佛法门里,如果不能一心不乱地、净念相续地念佛,也就不能与西方三圣感应道交而得到接引。

他力成就的基础是自力的成就,本质上讲,自他无二,相即相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法身理体的境界,证不到就起不了妙用,而自力的修持正是修证与相应的过程,与一真法界相应,即是自力与他力的完美成就。

一些人标榜“禅宗是自力成就”,也不完全对,禅僧们“言下开悟”、“言下见性”的境界里,完全离不开得道高僧的点化、加持与接引,必定有他力的存在,只是禅僧不说而已。

读读《坛经》里五祖与六祖之间“言下见性”的教化,六祖与弟子之间“言下见性”的教化,即可知之。无论如何,弟子与成就者之间,冥冥中存在着加持与眷顾,何况,所有的学佛修行者,诸佛菩萨,皆有护佑。

《金刚经》云:“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一段佛告诉我等,佛善护念一切诸菩萨,我们发心学佛就是“因地菩萨”,也在诸佛的护念之中;其次,诸佛和菩萨,离四相而度十二类一切众生,人类是众生中的一类,也在诸佛菩萨的普度和护佑之内。

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真学佛而要降伏其心,就要保持两条最基本的信念:第一,相信诸佛之护念付嘱;第二,发广大的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而毫无执着,心离“四相”。能保持这四点,就能降伏其心。

《坛经》记载,五祖弘忍想传衣钵时要考验弟子们的悟性,要他们各自作一偈子,看看修持境界。偈子是文字般若,能体现实相般若和境界般若。五祖当时对弟子们说:“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世间很多学佛修道的人,只是在求福报,而没有出离生死之心,因此,因地不真,很容易怀疑并动摇。而“自性若迷,福何可求”,的确是当头棒喝,可惜很多人还是对这样的法语匆匆看过,并没有记在心里。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不是思量之境界,思量境界还是意识造境,很多学者,包括我,对禅和禅宗的研究、讲述还在思量境界,没有开悟见性,就不会真正明白“言下须见”的真实情量。五祖说得很明白:“思量即不中用”,是即刻见性,不是思维境界,六祖就是这样的。

当五祖弘忍在深夜给他秘密讲《金刚经》之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当下大悟,是彻悟。《坛经》里对这一幕描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理法、情境俱在。大家看看文本: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在隐修十五年后,出山演法,如法接引僧众,不少僧人就是在六祖法座前“言下见性”的。读读《坛经》里法海、法达、智常、玄觉等僧于六祖“言下见性”的教化,即可知之。我仅举一例,其余的诸君自己阅读、参悟。《坛经》云: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这里面主要是自力成就、他力加持、心心相应、因缘时节诸多起用。古德云:“欲知佛性义,当观因缘时节。”

信自力,相信本性是佛,相信自己可以由博地凡夫修成圆觉,相信即身能够成就,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相信自己能担当大任,荷担如来家业,如佛菩萨一样济度众生。

禅宗的修行非常看重“自肯承当”,但绝不是虚妄的“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而是开悟见性,证知法身理体,与佛无别。此心此量,与佛无别。此体此用,与佛无别。神通智慧,只是本体之用,但得其本,不愁其末。慧能大师彻见本性之后,对五祖大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亦是“自信自度”。六祖的自信是非常伟大的。在他第一次见到五祖弘忍的时候,那一番对话,就可以看到慧能根性猛利,非同寻常。《坛经》里写的非常精彩: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注意这里的“自心、自性”,一开始就是本体之言。《坛经》里自智、自悟、自性、自由(来去自由)、自用(真性自用),都是切己教诲。六祖云:“一念修行,自身等佛”。“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所有这一切,不离一个“自”。

五祖弘忍在选择弟子之前要他们各自作一首偈子以表达悟境,五祖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求?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注意这里的“自性、自看、自本”,师徒的教诲,完全一致,这就是禅宗的伟大精神。达摩见到梁武帝后对梁武帝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本体自身是空寂的,这正是自性之境,证得自性,就会有清净功德,有妙圆净智,清净功德和妙圆净智正是自性本体的功用。此后禅宗大德高举自性自心、自修、自证、自成、自肯承当的精神,把佛法发扬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祖师说:“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

注意,悬崖撒手与绝后方苏,比喻的是对红尘的斩断,对心识的净化,要经历“大死一番”的艰苦修证,真正有大成就大智慧大功德,绝不自欺,绝不欺人。

所以,这一切的“自”,是建立在修证成就的基础上的。一些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就成了大妄语,要再三小心。古代宗师,对于悟证,既要找明师印证,也要在经典上印证。当然,个别有大因缘的人会感得诸佛菩萨亲自印证,这在密宗多见,如近代大愚法师修持般舟三昧而感得普贤菩萨为之印证。但“感应印证”很容易被一些虚妄之徒用来制造自我神话而欺世盗名,所以,还是要小心。

有一位“气功大师”就自称释迦佛为他授记了,还有好几位,天天神神道道地在说,每天晚上某某佛给他传法了,并把这些虚妄之感写成了书在民间流通。有位女士给梦参老法师打电话,说她梦见某某佛给她传法了,她梦见佛了,沾沾自喜。梦参老法师说了一句:“见你的鬼”。当即挂断了电话。这才是禅宗作略,一下阻断弟子的妄想情识。

有一位男子,自称得到“佛谕”,写了很多“新佛经”,不过是粗劣的顺口溜而已,且标榜自己,否定了除《心经》之外的所以佛经,还把自己的书自费出版发行,惑世谤佛。这样的果报很严重,不几年他就患上了白血病,如不忏悔并树立正见、勤修功德,虽诸佛亦难救之,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真正的自信是建立的明理的基础上的,修道有成者的自信建立在除我执、破法执的境界上,离四相,绝百非。可是,一些所谓的“成就者”很自信,这种自信其实是迷信,乃至愚昧,也制造迷信、制造愚昧。比如某附佛外道之邪教教主,给弟子洗脑,只许弟子读自己写的“经”,不许读其他书,还说他是“最大的佛”。

这种“自信”本质是虚妄和迷信,更是魔障。一些修道学佛的“宗师”也如法炮制,自称“已经成就”,甚至“已经成佛”,也给弟子洗脑,一些弟子真的被洗脑,于是乎:一人在制造迷信和愚昧,很多人被制造成迷信者和愚昧者(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讲“自信”并不好讲,因为,没有见地和修养的“自信”一旦过度,没有根基的自信一旦膨胀,容易造成狂妄自大和迷信崇拜。这是需要学佛修道者觉察的。真正的自信者,有广大的心量、无边的谦德,也有非凡的智慧、究竟的见地,更有无量的慈悲。

(连载,待续)

相关文章

  • 修道者如何学佛6

    信自力。信自力,是相信自己的修持能获得成就,相信通过自己的修证能道证圆觉,觉行圆满。密宗和净土宗特别强调“他力成就...

  • 修道者如何学佛5

    信感应。相信佛力菩萨力的感应的存在。感应的道理不好讲,但不能不讲。不讲感应,也就否定了佛菩萨的法身境界和加持力,净...

  • 修道者如何学佛2

    以上讲了学佛“四观”中的“观佛法”,观也是一种修持法,观佛法非常重要。现在讲观社会、观家族(家庭)、观自我(...

  • 修道者如何学佛7

    以上述“四信”竟。以下述“二如”。二如即如法修持、如理行持。 修持和行持不一样,修持重在修炼,行持重在做事;修必须...

  • 修道者如何学佛8

    以上“二修”述竟。以下述“三三昧”。 “三三昧”即三个“三昧”,前两个三昧是《坛经》里讲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 修道者如何学佛11

    以上述“二访”竟,以下述“二防”。 二防,防出偏,防入魔,两者不同。防出偏重在身体、气脉或者一般意义上练功、修行的...

  • 修道者如何学佛14

    以上述“二防”竟。以下述“二发”即发菩提心、发大愿。 发菩提心是整个学佛修行的基础,是共心共愿,但发大愿,主要是别...

  • 修道者如何学佛1

    这篇文章拖了两年未动笔,今日著文,谈自己二十四年来修学佛法的感受、感悟,是经验之谈。这里的“修道者”是泛概念,...

  • 修道者如何学佛10

    以下述“二访”。 二访,要访明师,访善知识道友。访明师,一则明师有正见开示,有正法传承;二则,在明师门下有可能会在...

  • 修道者如何学佛3

    上述修道学佛者的“四观”,下述修道学佛者入手的四信即:信因果、信轮回、信感应、信自力。逐一述其精要。 信因果。前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道者如何学佛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c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