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如何学佛1

作者: 贵生艾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1:26 被阅读4次
转载陈全林老师系列文章

     这篇文章拖了两年未动笔,今日著文,谈自己二十四年来修学佛法的感受、感悟,是经验之谈。这里的“修道者”是泛概念,既包括学佛者,也包括修道者。

在我看来,探讨形而上道并努力修行而求解脱者,皆可名为“修道者”。道在中国文化里是最高理念,是形而上的一切的总括,也涵盖了一切的形而下的“器”(物质世界)与一切的生命,万有皆有道,皆不离道。

在唐代,禅宗大师们也把参禅的过程称为“修道”,而将那些禅和子们称为“道流”,看看临济义玄、黄檗希运的传法语录可知之。《石林燕语》云:“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唐代。

在我,修道,综佛道修持而言,更多的意味在道家之修道。这篇文章的最早发心是给丹道修炼者所写,很多修炼丹道者不参研佛学,境界难以升华,多沉迷在幻象里,有的变得神神道道(微信公众号:陈全林)。为此,我写了很多丹道与禅宗的文章,希望读者在修炼丹道的同时参悟佛禅,破迷生慧。

这是吕祖、张伯端、王重阳、张三丰、刘一明、柳华阳所实践过的完美的修道之路,也是《悟真篇》、《性命圭旨》的真实宗旨。跟学佛者接触多了,发现很多学佛者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佛,在盲目修学。这篇谈自己修学经验的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对初学佛道者或许有点作用。

以上是本文的发心和缘起。

以下谈本文的要点,概括为:“四观”、“四信”、“二持”、“二修”“三三昧”(三种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生活三昧)、“二诵二观”,具体的内容分层次第讲述,条理化、概括化,是希望读者能在阅读中尽快地把握要领,思维之,取舍之,使身心受益(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第一,述四观;即观佛法、观社会、观家族(家庭)、观自我。分述之。

观佛法。佛法的修持,一定要做观,这里的观,是正思维与观察的意思。即:要思维佛理。很多人学佛,只在记诵概念,没有经常思维佛理佛法,思维的过程即是修观,也叫思维修、正思维、思维观。要对佛法里所有的基本的概念、教义、法门专一思维,不是散乱的思维,而是在静坐中思维。

比如,佛经里讲的“三法印、四谛,五蕴、六根、七觉支、八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都要逐一思维其义理,从心底理解、认可。这样的正思维、思维观,可以使佛法入心入髓,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佛法种到种子识里去,生生世世起用。

从1989年到1995年,我用六年的时间学佛并做观,每天晚上静坐时,专门思维所学的佛法道理和经典。这样做观,不仅使“精义”入心,也使“经意”入神。比如,佛教讲的“八苦”,有了对“苦”的觉察,才会有“离苦得乐”的修持动力;要离苦,就需要修持的方法;只有修持证觉,才能真正离苦得乐。

思维“苦”,即是通过思维“苦谛”而将佛所言“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串起来,并让“四谛”进入身心、佛法进入身心,也只有看透了“苦才是人生”的本质,整个修行才会有永远的坚实的基础。要观“八苦”,就要从自己的生活、感情、感悟里去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苦,主要指住胎、出胎之苦,一般人没有对“生苦”的记忆,修持到一定境界就会有生苦的回忆。一位道友曾在静坐中观察到了“生苦”,他看到自己还是一个“胎儿”时,就曾有过巨大的恐惧。

他问母亲,在怀孕时是不是有过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发生,令她极度惊恐?母亲说怀胎时,一位同事不知道她怀孕了,恶作剧,在她坐下去的瞬间将凳子移后,她坐空了,一屁股坐在地上,那一瞬间她恐惧极了,生怕胎儿流产,为此恐惧了好久。

这件事情她从未对人讲过,更未对儿子讲过,但儿子在修行的禅观中看到了。我友禅者从小记得投胎、出胎的过程,投胎前的恐怖和出胎时的痛苦他都知道。佛经里说:人出胎时非常痛苦,跟空气接触之后的那一瞬间如万针齐扎。西方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出生后为了刺激呼吸系统,接生者都会在孩子屁股上打一巴掌,孩子会“哇”地哭一声,然后,标志着后天的肺呼吸系统启动了。

婴儿挨的那一巴掌是整个生命里第一次的潜在的“创伤”,会影响到人的一生。这些道理,知道即可。广义的“生苦”,即是投生于世的本质之苦。

老、病、死的苦,如果自己还年轻,没有经历到老、病、死,可以观察自己认识的老人、病人和将要辞世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所经历的老、病、死的过程而觉悟。

一位道友,年纪轻轻而外出访道,在浙江桐柏宫与我相遇,他访道,就是看了身家亿万的父亲,半百之龄,身患癌症而死,令这位富家子弟看到了病与死的恐怖。我一位好友,是看到自己一位身家过亿的朋友,不到五十岁,因癌症而死,挣了那么多钱,且救不了一条命。朋友开始学道访道,因此成了道友,和我一起访道终南山。

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到大,见过的在病痛中煎熬的老人太多,也见过半死不活的老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观老病死三者,很容易。病苦,可以从自己身上观。小的时候,一次患上天花,我发烧到了说胡话;有一次头上生疮,疼得彻夜难眠;有一次患了痄腮,脸肿得像猪头,这些经历过的病苦我都做观;即便现在,一旦身体生病,我就借病缘做观,观病苦,观苦空无常。

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牙痛很多年,经常疼得辗转反侧,这些情境,至今历历在目,以此观察病苦,非常入心。“怨憎会苦”,农村,我家那时是最穷的,穷得经常受人欺负,住在同一个村子里,那些欺负你的人还得经常见面,我从小就体会到了“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第一次体会到这重苦,是因为我从小喜欢的一个女孩离开家乡而远去他方,那时我内心突然有了极其难过极其痛苦的情愫,甚至想到了孤独而老。亲人、好友的死亡也是“爱别离苦”。我的大表兄,从小待我们弟兄非常好,记得小时候,在工矿工作的表兄每次回家,路过我家,会到我家吃顿饭,然后给我们每人一元钱。

我上中学时,表兄趁回乡的时间还教我和三兄学拳,是表兄家传的拳法。在我的记忆里表兄和我很亲近。我高中毕业那年表兄病死了,死的时候我就在他跟前,看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看着他的棺材被缓缓地吊下墓穴,众人给墓穴填土;而七十多岁的老舅母早就哭干了眼泪,神情呆滞。老舅母二十多岁守寡,快八十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唯一的儿子死了。

舅母脸上的皱纹像珂勒惠支的木刻,无尽的苦难都在密布的皱纹里无言倾诉。“求不得苦”,对那个时期的我,是高考的愿望不能实现。两位哥哥都如意上了大学,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绝对是奇迹。我的学习不坏,从小读“五四”时代的书,向往北大的学人和北大的精神,多次高考,败北而终,每次都因数学分数上不去而“拉分”。

那种“求不得苦”,真的折磨人,一度几乎令我抑郁成疾。幸好,我那时喜欢读杂书,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还是靠心理学和佛学的观心之道走出了高考失败“求不得苦”的阴影。那个阴影太深,我来京后,结婚后,某时还会梦见参加高考而没有复习,或者数学没考好,那种梦里挂怀、焦虑也是恐惧。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和我一样做过这种“高考梦”。这个“求不得苦”如此惨烈地存活在潜意识里很多年,后来进一步深入观心,才从潜意识深处将它转化了。高考失败的痛苦在潜意识里转化成了对某些困难的畏惧、担忧的意象。我一旦梦见参加高考了,就意味着自己现在面临着某件令人苦恼纠结的事情。通过观心,修学“无怖畏”的佛法,才将这些阴影转化、净化了。

“五蕴炽盛苦”,我们所有的身心的苦恼,欲望,都是“五蕴炽盛苦”,私心杂念一刻不停的时候,如果是修行人,这时你首先要面对的是复杂失序的念头,你会感觉很苦。我在《问答集》和《增益集》里回答了很多博友的焦灼问题,他们生活在种种“色受想行识”五蕴所造的苦境里。

比如妄想,一位道友,成天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很多问题,思维像无缰的野马任意驰骋,最后,道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住院,最后猝死。他所经历的苦就是五蕴炽盛苦,特别是“想蕴炽盛苦”。他没有悟证空性,不知道“想即是空”的道理,反复被自己的各种妄念折磨着,直到精神崩溃而死。

  八苦,都要逐一在思维境界里观察。我对人生的苦的本质有很深的观察与感悟,这是我思想早熟的一个因素。中学时代,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与社会的问题,思考更广泛的天地人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这些思考给我带来很多“五蕴炽盛苦”,其中不乏妄想,直到后来,深入经藏,沉潜参研,默默修证,并通过写作转化思维、升华自我;若能悟空而明,就能止住想蕴之苦,而将这一切思维和意识造境转化成了智慧。

我的著述,包括这些博文、那些问答,是我转化自我、修学佛法的心得。我要说的是: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这些文章的背后浸透着很多的艰苦,乃至过去二三十年的痛苦。

  最重要的是对三十七道品的逐一思维,这是整个佛法修证的根基。我在1990年到199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反复思维三十七道品的要义。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即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皆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不仅要思维,身体不净,身体里有很多污秽之物,最重要的是要修不净观,通过观法破去对身的执着和痴迷。1990年到1994年,我曾指导一位家乡的道友修持不净观,他先是内观到了色身的不净,后来内观到了白骨,白骨流光,再后来,白骨上生起“鲜花”而换身,再后来,看别人都是骷髅,看人先看到的是骨架;接着,出现了一定的眼通证量,比如呆在家里,不需要外出,你告诉他一个病人的名字,他就知道病人身患何病,病灶在何处,能不能治好,治不好的话,什么时候死亡,他大都能知道。

但他并没有修成就。后来随着我的离乡、他的退堕,那些功夫渐渐退失了。不能证觉,功夫也是无常的。观心无常,这里的“心”指我们的意识、念头。没有观心体验的人不知道心念的无常,观心的人就知道,自己心念的跳跃非常快,一分钟里动数百念都不止,大多是无用的联想和妄想的相续。

打个比喻:你在看电视,突然想起老情人,想起老情人的一瞬间,念头又转向别人借钱不还的事情。你在看电视上某个人物而突然想起老情人,仅仅是演员某个眼神很像你的老情人,你立即展开联想,想到老情人,你会想起给她花钱的事情,由此想到某人借你的钱没还的事情。这就是念头的跳跃和散乱心。

修持的人的念头不会如此纷杂、散乱。事来则应,事去心空,无事则虚明觉照。观受即是苦,在大喜大悲中观察各种“受”——感受,本质是苦。哪怕是人类最喜欢的性爱,本质上也是苦,因为,性爱的力量是生死轮回里最大的苦。何况,人世间的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背后都有性因素、性力量、性本能在起作用,那些因情而生的家庭的悲喜剧的背后,都有性的力量。

人间俗谛层面所有的乐的背后都是苦,这需要大智慧去觉察。观法无我,任何存在即“法”的背后都没有主宰的“我”,所有的存在只是因缘的聚合,缘聚则有,缘散则灭,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言无我。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如此,是因缘所生,并无一个“我”的存在,那个“我”是假有,姑且名之而已。婴儿时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念念、时时、刻刻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因缘一尽,四大一散,肉体不是我,灵识也不是我,所谓的“我”,不过是虚妄执着与约定俗成的称谓而已。这一期生命,“我”叫“陈全林”,来生会如何?真如古人所叹:“未知来生甚胎里”。哪里会有一个“我”啊。

所言的“我”,都是人们无明的执着而有。真正观察到了“无我”的本质,修学者绝不自大,那些唯我独尊、口出狂言的“大师”,一定没有如理如法地观过“四大本无我”的道理。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已恶令断、未恶不生、未善令生、已善令增。看起来很简单,但断恶,谈何容易;生善,谈何容易。曾经有位熟悉的功夫界前辈死了,死的时候很痛苦,他的一位弟子是我的好友,问我:为何这样的大师死得这样痛苦,六十出头就死了。

我说这位“大师”的功德不够、利他心不够。他用功夫、法术敛了很多财富,可是,从未拿出钱财做功德,钱财都敛给自家了,为了敛财,有多少虚妄不实的宣传,虽然他会治病,治好了不少人的疾病,但这种善业里也因为利益的贪求而隐藏着恶。至于说一些“大师”,自以为是,传播邪见,迷惑世人,那更是造大恶了。

四如意,也叫四神足。欲如意足,愿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勤如意,也叫“精进如意足”,于法专修而成就;心如意,也叫“念如意”,所修法门,忆持不忘,如愿满足。慧如意,也叫思惟如意,因修持故,生出智慧,如愿满足。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我们常说某某信根坚固、慧根深厚。但真正信根坚固的人很是少。我见过不少学佛者,自私自利,口上念佛,处处为自己的私利盘算,遇见利益问题,所有的“因果”道理都抛向一边了。这些年里欺骗过我、谋算过我的,反倒是那些所谓的学佛修道的人。他们也如此欺骗他人,欺骗亲人,最终是欺骗自己。

本质上说,还是对佛法对因果信得不真。一些学佛学道的人连处理生活里的一些小事的能力都没有,是慧根未启用;而一些修道学佛者,懒散因循,得过且过,有的还是啃老族、啃友族,一点都不精进,对佛法不能念念不忘,念念熏修,遇见事情,都动摇了,这是定根不固。比如有位女士学佛多年,她家人是我的朋友,说她信佛虔诚,吃饭前要念净口真言,晚睡前还要诵经回向。

可是和丈夫吵起架来,什么恶言恶语都能骂出口,哪些话最恨最刺激人,她就说那些话。朋友和父母一起住,父母过来劝架,妻子就会对老人出言不逊,令老人伤心难堪。经常如此。丈夫非常苦恼。这位女士对佛法的信根不固,所以难以如理修持而断除恶口;修持看起来很精进,本质上,她是求福报的心,不是真实修学的心,尽管每晚持咒,谈不上真正的精进;心念总被恶念所迷,念根不固;动不动就破口骂人,也是定根不固。齐家的事情处不好,还学佛呢,是慧根不固。

还有一位女士,自称是南怀瑾先生的超级“粉丝”,南先生的书读了不少,十多年前到我家拜访,希望我到她家做客,反复请了很多次,想到她是南先生的“粉丝”,那么好佛道,热情邀请,她家人我也认识,我就放下工作到她家去做客,起初还很好,家里古色古香,有好看的红木家具,住着近三百平米的房子,丈夫为了表示欢迎,还给我弹了钢琴。

不一会儿,她当着我的面,当着她孩子的面和丈夫吵架。我很尴尬,大家都认识,我就劝架,结果被这位女士当着他丈夫面训我一顿。事后虽然向我电话道歉,但她的作为令人怀疑她是不是真的信佛。后来丈夫患上了脑瘤,她和丈夫离婚,也不去看望前夫,何况两人还有一个当时二十岁的孩子。丈夫是老母亲伺候多年才辞世的。老人家那时候偶尔也到我家来坐坐,已经哭干了眼泪(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那位女士虽然学佛,但所作所为,与佛教的精神毫不相干,把学佛当成了“玩票”。对与自己同枕共眠二十余年的丈夫尚且如此,毫无慈悲可言,对其他人,她有悲悯吗?

我举这些例子,是因为在生活里看到的类似的事情太多。不要以为“我知道‘四正勤’是什么”,就完成了学佛。四正勤全要落实在心行里。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产生伟大的功能,才能成就五力,五力从修持中来。 信根产生的信力,就能使你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坚持佛法的立场和信念,绝不动摇,利益不会动摇此信念,生死也不能动摇,这就是信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中阴身,就有可能因信力而中阴成就;在生死轮回里,也会因为信力的引导,来生继续修持。其他根与力的道理,亦复如是。关于定慧,后面还会讲到。

七觉支,又叫七觉分、七觉意。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七觉支的名词,很多学佛者都知道,但会应用吗?为何把“择法觉支”放在最前面?修行,不论学佛还是炼丹,首要问题是选择法门,也意味着选择老师。择法不对,误入旁门,就会耽误慧命。现在很多修道者,喜欢神神道道的内容,这就是“择法”问题。

选择正法而精进修持,就能成就;而选择旁门左道而精进于斯,会越陷越深,身心沉沦,乃至“万劫不复”。禅宗说:“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期错路”。

现在很多学佛修道者已经错路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离尘合觉,犹能顿悟。喜觉支,修持中的法喜;除觉支,清除习气、阴影;舍觉支,舍去虚妄和纠结;定觉支,定力坚固;念觉支,念念精进,念念在道。这些都要在实修中体验。每一觉支都不是空谈,都要实修以验证之,成就之。

就说择法觉支,我对儒释道的许多法门,丹道、武术、占卜、中医,乃至书画,都学习过,最终,事业选择了国学,国学中的重点选择了道学,道学的重点选择了丹道,丹道的重点选择了南宗丹法,而人生和修学的归宿在佛学。这就是选择,是择法。

精进,自少年好道以来,算来三十年矣,期间有虚妄,有迷惘,有彷徨,有罪错,有报应,有觉察,有忏悔,有改过,但最根本的主线是探索与精进。我每天写博文弘扬国学,是我修学精进之一端。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佛法修证的基础,时时要对照。没有正见,就会走上左道、邪教,多劫沉沦。上世纪九十年代气功热的时候,某气功师创立的气功功法最后被佛教界定性为“附佛外道”,被政府定性为“邪教”。邪教之邪,在没有正见,见地是邪见,会把修道者引向邪路和歪道。

 反思当代很多传道者,他们讲述的不是正见,往往参杂邪见。要获得正见,一定要参访得道明师,一定要参悟大乘了义经典。“得道真师不易寻”,唐人钟离权早就这样感慨了,那就需要“精进度”研读圣人留下的经典而开悟正见。

我前面讲过的“思维观”就是正思维,对佛理佛法要如法如理地去观察、去思维,从而获得正见,坚固正见。正语,以法语、佛言祖语教诲他人,像弘一法师,出家之后,非佛法不谈,非佛言祖语则不书写;正业,从事善道职业,绝不因为职业而造恶业。

社会上那些坑蒙拐骗是邪业,制假售假是邪业,杀人、暴力、淫秽游戏的开发商所从事的是邪业,传播邪见,以此谋财也是邪业;专门以占卜算命看风水而骗钱的是邪业邪命。央视“财经频道”于2013年八月底揭露过那些算命看风水者的骗局。那位“大师”对暗访的央视记者出售赚钱秘诀,说什么占卜挣小钱,看风水挣大钱。

如此做这般的“算命、看风水”,绝对是邪命,果报非常严重。如今,一些佛寺道观里有人干着骗取游客钱财的勾当,属于邪命。比如烧高香等,你不给钱,他们就以诅咒的方式恐吓你。一些“宗师”对弟子也是以诅咒的方式恐吓,你如果“背叛”,将会不得好报云云。此等心态此等作为,都是邪业。

以邪业谋生就是邪命。一些“弘道”者打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骗取供养,满足私欲,控制他人思想,以邪见给弟子洗脑,这是更严重的邪命,果报非常严重。这样的人,如今功利时代,比比皆是。大家要有择法眼看明白,要修正道,要有正见和正念,才能进入正定,由定发慧而证觉,否则,一旦错路,“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生死茫茫,不得解脱,求升反堕。

三十七道品,每一品都要如理如法地反复做观,思维其意义,感受法喜,熏修定慧,渐渐地,法理就进入到身心性命里了,永不退失,这样,会在现实人生生起妙用,获得正受(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以上仅是“四观”里的“观佛法”之修持,属于正思维。下面讲观社会、观家族、观自我以明悟佛法真谛。以上也谈到了“观社会”、“观家族”、“观自我”等道理。

(连载,待续)

相关文章

  • 修道者如何学佛1

    这篇文章拖了两年未动笔,今日著文,谈自己二十四年来修学佛法的感受、感悟,是经验之谈。这里的“修道者”是泛概念,...

  • 修道者如何学佛5

    信感应。相信佛力菩萨力的感应的存在。感应的道理不好讲,但不能不讲。不讲感应,也就否定了佛菩萨的法身境界和加持力,净...

  • 修道者如何学佛2

    以上讲了学佛“四观”中的“观佛法”,观也是一种修持法,观佛法非常重要。现在讲观社会、观家族(家庭)、观自我(...

  • 修道者如何学佛6

    信自力。信自力,是相信自己的修持能获得成就,相信通过自己的修证能道证圆觉,觉行圆满。密宗和净土宗特别强调“他力成就...

  • 修道者如何学佛7

    以上述“四信”竟。以下述“二如”。二如即如法修持、如理行持。 修持和行持不一样,修持重在修炼,行持重在做事;修必须...

  • 修道者如何学佛8

    以上“二修”述竟。以下述“三三昧”。 “三三昧”即三个“三昧”,前两个三昧是《坛经》里讲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 修道者如何学佛11

    以上述“二访”竟,以下述“二防”。 二防,防出偏,防入魔,两者不同。防出偏重在身体、气脉或者一般意义上练功、修行的...

  • 修道者如何学佛14

    以上述“二防”竟。以下述“二发”即发菩提心、发大愿。 发菩提心是整个学佛修行的基础,是共心共愿,但发大愿,主要是别...

  • 修道者如何学佛10

    以下述“二访”。 二访,要访明师,访善知识道友。访明师,一则明师有正见开示,有正法传承;二则,在明师门下有可能会在...

  • 修道者如何学佛3

    上述修道学佛者的“四观”,下述修道学佛者入手的四信即:信因果、信轮回、信感应、信自力。逐一述其精要。 信因果。前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道者如何学佛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q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