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与生活教育心理
外部归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外部归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0:21 被阅读445次

    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你会不会习惯于归咎自己,做所谓的内部归因?

    如果有这个习惯,那请你好好的看看这篇文章,它会告诉你其实“外部归因”也一样重要。

    在谈外部归因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归因是什么?

    无论你察觉与否,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归因的行为,而且通常是在没有意识到其过程和偏差的情况进行的,归因的目的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

    换言之,我们需要对发生的事情有一个解释,而解释来自哪里?是否合理却往往并不重要——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这件每天我们都做的事情上,我们可能错了很久。而且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我想通过剖析自己这件事情上的错误,给你启发。

    我现在在读的佛学院教育质量低下,学习资源短缺+而最可恨的一点是每天都给我们安排很多“毫无意义的重复”,因为领导希望借此来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方便管理。

    可如此一来,我自然就没有时间做那些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每当我在临睡前发现还有很多待办事项没有完成的时候,我通常都会非常的内疚,要么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要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完。

    导致内心被满满的罪恶感包覆,就像被一大片乌云压着一样,更痛苦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每天都只能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中睡去。

    直到后来我读作家格威尔的《引爆点》时,格威尔提出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一面寻找答案,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尤其是当别人出现状况的时候。

    通俗一点解释,人往往喜欢对人不对事,不善于对事不对人。

    读完这本书后,我却一直在想我是不是也犯了一个归因错误:高估了自己对自己和环境的控制力,低估了环境对我的影响力?虽然这样很合乎道德情操,但是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啊。

    有一天正在我躺在床上苦思冥想自己到底错了没有的时候,班主任急促的敲我门,大喊让我快点出坡干活。

    这时我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的烦躁不堪,而是突然顿悟一般想明白了:我效率低下,不是因为我不努力,是因为身处“监狱”的我根本没有条件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拎的这一点后,我顿时神清气爽,如释重负。这次“顿悟”得到的收获也正是我写这篇原因文章的另外一个原因:我们往往莫名其妙的内部归因—结果则往往是冤枉自己,耽误事情。

    内部归因这个概念和鲜有人提起的外部归因不一样,这是一个被现代成功学经常玩的概念:他们告诉你,你穷是因为你傻,你弱是因为你low,总而言之,一切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原因,和他人无关。而可怜的你还要学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这些话看上去的确很有道理,但如果真如他们所言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那人类现在依然还是山顶洞人。

    这里面还有一个误区:不假思索的内部归因会让我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自我。从而忽略情境的重大作用——因为与环境因素相比,我们自己的行为是最容易捕捉信息。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注意和记忆,而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情境压力等外部条件则难以引起注意,更加难以留下印象。

    可一旦忽视了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只强调自身的原因。虽然我们的问题依然可以轻松得到解释,但却难以得到解决——因为找到真正的原因,永远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开始。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否需要外部归因呢?其实只需要思考几件事情,比如:大多数人在同样情境下会不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我之所以如释重负就是因为我敢断言:大多数人处于我的情况下,都不会比我把时间利用得更好,做出更多事情。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为一些遗憾内疚的话,不妨想一想,别人处在自己的环境中,他是否能令这件事情有更好的转机呢?

    如果没有,那就请你对自己温柔一点。如果有,一定要想一想。为什么?

    第一种情况你需要放松对自己的责备,好好外部归因一下。而后者就需要用到内部归因了,但就算要内部归因,也请注意要归因到自己身上可控的部分——是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够。是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条件,而不是自己没有条件。(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下面会讲。)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写了这么多,我既没有去反对内部归因。也没有去吹捧外部归因。其实我只要在强调一点:我们千万千万不要“盲目归因”。

    因为很多如我一样内向的人通常会毫无原因的认为错在自己,就像很多脑残的卢瑟毫无原因的认为错在别人一样。这两种归因一个可怕一个可恨,可同样都是盲目的。

    为了避免盲目归因,我们知道:内部归因和外归因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归因能不能为自己带来改善和进步?

    如果你的归因风格倾向于把原因推到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上,那么你这种归因真的会令你很痛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部归因都能为你带来改变,比如我们常用的:性格不好,能力不够,甚至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等等。

    也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原因都不能被改变:恶友、烂学校、万事不关心的老师。要知道从来没有哪一种好环境是主动送上门来的。好环境都是我们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塑造出来的,在被塑造之前,它们往往是“不那么好的环境”。

    把责任推给这些能够被改造的因素一定会激励我们进步。而当我们把责任推给不能被自己改变的因素时,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逃避——尤其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归因的时候。

    做失败归因时,如果你选择这些你无能为力的原因,那就等于你默认了下一次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讲,归因是认知假设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归因的方向,往往就是行为的方向。因此,假如你的行为出了问题,不妨检查一下你的归因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偏差。

    除了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改变的归因方式以及多思考以大多数人在同一背景下反应是否一致之外,还有三招能让我们的归因更加准确。

    (一)看选择权。

    如果行为是自由选择的,就可以归因于行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就应该考虑一部分归因于外部因素。千万记住一点:无论结果好坏,都要以此为准则。

    (二)考虑自己有没有被立场影响

    一件事情,不同立场和动机的人会的出截然不同的归因推论。——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这也是'归因偏差的主要来源。因为背景不同,每个人身处位置和环境提供的的“归因暗示也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是“归因”不由己的。

    (三)不要寻找想要的原因,也不要满足于想当然以为的原因,保持客观,寻找真正需要解决的原因。

    就像上佛学院在学习上反而效率低这件事情:我想要的原因是希望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不够努力,从而使这个问题还有转机,而我一个同学想要的原因,是环境太逼迫了,和自己没有完全一点关系——哪怕他大多数的痛苦都来源于不上课而导致被老师骂。

    我俩追求的都是我俩想要的原因——这也叫自利归因偏差,因为这种归因方法对我们有利。

    但这不是我俩真正需要的原因——因为这种归因无法为我们带来改变。

    这种归因之所以能够忽悠住我俩,是因为它们是我俩想当然得出来的原因,而不是我们客观分析寻找出来的原因——在想当然的状态下,我俩的智商几乎为零。

    所以我们在归因时,一定要保持客观理智,千万要分清楚哪些是间接影响,导火索,哪些因素又是直接原因,核心原因。

    只要你把这里面的次序拎清楚了,就不难把一件事情分析的客观理性,找出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那个“第一因”

    其实归因这件事情说破大天也就是:寻找我们最合适最需要的答案。

    可是,虽然你的大脑很想要一个归因答案,但你的理智千万不要轻松的随便认可一个归因答案,我当然知道你很聪明,但也还是请你不要轻易认可自己已经得到的归因答案,一定要多检测一下这个归因答案——因为未经检测的归因往往是幼稚的归因。而幼稚的归因往往伴随着错误的行动,错误的行动则往往伴随着失败的结果。

    这个必须倒过来的话就是:能经过检测的归因就是合理的归因。而合理的归因往往伴随着合理的行动,合理的行动则往往伴随着成功的结果。

    当然啦,理性分析后你就会发现,绝不存在内部归因就是最合理的归因这一种荒谬的归因谬误。

    而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归因,难道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外部归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边塞刀锋k2: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很多事情是有他所在的系统的 在这个系统里,没人人是无关的,肯定都有他们的作用,出了问题,就要从系统里找原因,在系统里,没有人是无辜的,都是有关系的,或多或少
      • 明悦心理:归因顺序:先外部归因,再内部归因。
        赞同作者的观点:不盲目归因。
        多角度归因,能让我们更轻松,也不容易走上钻牛角尖的死胡同里。
        释续祥:感恩指点

      本文标题:外部归因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rc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