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护送下东迁至洛邑。从此周王室开始衰落,统治与政治中心开始从周王室转移到各诸侯国,社会开始动荡。东周被史学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总不会缺少各种英雄或大人物的传奇故事,今天我所罗列的先是春秋五霸的简要提纲。
1.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名“小白”,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前685年,齐国内乱,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位。即位后,经鲍叔牙荐,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以“尊王攘夷”号召联合诸侯,打败制止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2.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辗转8国。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晋怀公而即位。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3.宋襄公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名兹父,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是宋桓公的嫡子。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第二年伤重而死。
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3年—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缪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楚庄王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以上内容均引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