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情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一)

概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一)

作者: 听雨馆中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08:38 被阅读0次

    当代艺术最初是西方对一种新艺术类型的界定,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种艺术类型。当一个时代的艺术发生剧变时,当代艺术概念就产生了。

    这里请注意,当代艺术只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不是一种艺术风格。它的本质特征是后现代赋予的,反规则,反传统,反定论。

    拿中国文人画解释这个问题: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理念在文人画中得到极致的发挥。但是,随着文人画逐渐形成一种程式、一种风格、成为被模仿的对象的时候,“文人画”就消解了,原创内核一旦消失,延续的就只有陈词滥调。当代艺术不是被模仿的风格(或曰“画派”),而是具有后现代性的艺术类型。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后现代”的问题:“它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所有接受到的东西都必须被怀疑,即便它只有一天的历史……塞尚挑战的是什么样的空间?印象主义者的空间。毕加索和布拉克(Braque)挑战的是什么样的物体?塞尚的物体。杜尚在1912年与何种预先假定决裂?与人们必须制作一幅画——即便是立体主义的画——的想法。而布伦(Buren)又检验了他认为在杜尚的作品中安然无损的另一预先假定:作品的展示地点……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是后现代的才能是现代的。这样理解之后,后现代主义就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而这一状态是一再出现的。”


    西方当代艺术大约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曲折探索,发展至今。中国的当代艺术乘着时代的春风,又受到西方前卫艺术影响,从它的襁褓时期开始,就免不了带有西方化的烙印。本土的境遇又是难以改变、消解的,早年的思想伤痕影响着中国一批早期的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异于西方的部分,也在思想的大碰撞中凸显出来。

    所谓“传统”的民族性使得它不会从一个民族的记忆中很快消失,过去与现代往往藕断丝连——然而传统确确实实成为了“过去式”,在和当代艺术接轨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解决的路径,无外乎吸收、兼容和内省。把个人不经意的探索合到一起,往往能看到一个集体与时代的烙印。


    当代艺术如何用“中国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发掘的资源远远多于现在看到的,相信随着当代艺术经验的积累和成熟,会有更多资源被发现、转换和借用,表达的手法也会更加熟练和丰富。无穷无尽的传统资源是巨大优势,有研究者归纳目前关注的本土资源主要有:

    (1)中国文字的借用:如徐冰的《天书》《鸟飞了》。

    (2)中国书法的借用:如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集序〉》。

    (3)中国成语和神话典故的转换:如蔡国强的《愚公移山》、《草船借箭》。

    (4)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和材料的借用:如付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肖丰的《中国光影》。

    (5)传统古典家具的转换:如王怀庆的《像似椅子》。

    (6)中国民间艺术的借用:如吕胜中的《小红人》(剪纸),李占洋的《人间万象系列》(面人)。

    (7)中国瓷器的转换:如刘建化的《彩塑系列:嬉戏》。

    (8)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材料的转换:如王天德的《方土:天大地大》。

    (9)中国古典绘画的借用:如王庆松的《老栗夜宴图》。

    (10)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借用:如展望的《假山石》系列。

    徐冰《天书》 徐冰《鸟飞了》

    接下来的系列将会介绍若干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或多或少暗示了和传统的某些联系。


    后记:

    这些文章只能为观赏将要提到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个人思考,而不可能“带你看懂当代艺术”。艺术作品就像密码,观看者是解码的人,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人面对同一件作品,会给出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即艺术史理论中所谓“符号学”。

    写这个系列的文章,并不意味着我有多么熟悉当代艺术,而是由于当代艺术中的一些作品与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就像为了装修一栋房子,需要了解水电线路、家具和瓷砖品牌等知识,并非因为我对这些有多大兴趣,只是因为它们与我最终要住的房子有关。

    风雅,风尚——那些当代艺术作品,既是风尚,也试图介入或评说风雅。

    原创 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概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cw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