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陪伴营·明清简友广场
我读明清史‖明朝的皇帝们(上)

我读明清史‖明朝的皇帝们(上)

作者: 心中的星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2-16 14:52 被阅读0次

    最近我发现,要想学习历史,详细了解一下各朝皇帝的平生事迹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获悉君主们治理天下的举措,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本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更主要的是可以系统地展开一段浏览历史大片的旅程。之前我已写过开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叱咤沙场并迁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今天就先聊聊明仁宗朱高炽吧!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凤阳这个地方可非同一般,凤阳是朱元璋出生并生长的地方,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同年府治由濠州城前往新建的凤阳中都城。朱高炽出生时,父亲朱棣已被册封为燕王,明朝已平定了四川和云南,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生下来就是皇孙的朱高炽可谓是衣食无忧,儿童时代开始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

    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炽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军较晚,明太祖问他缘故,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以后。明太祖又命朱高炽分阅章奏,朱高炽独取与军民事务十分相关的奏章上奏。有文字谬误的现象,没有上奏明太祖。明太祖问他,是否是他有所忽视,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失误来劳烦皇帝。明太祖又曾问他: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凭什么度过。朱高炽认为,百姓度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有“君人之识”。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以世子身份驻守大燕的根据地北平府,善抚士卒,仅以万人兵力以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的围攻。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城赖以全。

    永乐二年(1404年),在将领与大臣各抒己见的立储之争下,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二子高煦为汉王;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

    朱高炽虽然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永乐九年(1411年)与永乐十二年(1414年)期间,朱高煦、朱高燧二人趁朱棣北伐命太子朱高炽监国之际,多次造谣太子不轨之事,使成祖对太子产生怀疑,并处死多位好言维护太子的大臣。最终二人的不法之事被揭发,差点被贬为庶人,从而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四十七岁。朱高炽虽仅在位一年,但在成祖亲争其以太子身份留守南京监国时,已有过很多为国解难的作为,而后其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因此有将京师迁回南京的想法。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而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因此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明清史‖明朝的皇帝们(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vy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