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的文学史上,小说创作开辟了文学史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明初创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明代中期,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面世,掀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合称为明代小说界四大奇书。
到了清代更是孕育出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这是清代文学了不起的收获,也是最为人称道的。
由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而列于首位的便是《红楼梦》。在这几本书中,我看得最多的就是《红楼梦》,也是最喜欢的书,我试着从以下五个方面肤浅地谈谈学习体会。
一、《红楼梦》是一部什么书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而衰的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是一部在艺术上成就最高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全被打破了。”以至于使学术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当然,出版印刷业的空前繁荣,也使小说在嘉靖时期开始广泛刊刻流传,那么《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呢?
《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代长篇小说。它虽是小说,却诸体皆备,可以说是集古代文学之大成者,也是世界文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可是对这样一部名著,两百多年来却毁誉不一,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存在种种说法,在整个清代,对《红楼梦》的看法分歧最大, 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部作品。
在五四之前,对《红楼梦》的说法有淫书说、经书说、排满说、宫闱秘事说、情书说等等,甚至于把它比作鸦片烟。由此也可以看到,即使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但在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的人眼中,得出的结论可以相去十万八千里。
鲁迅先生对它们进行过很好地概括,他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五四以后的新红学阶段,有自传说、色空说、钗黛合一说等等。目前则有下列几种说法:封建社会百科全书说、市民思想说、四大家族兴衰说、民族矛盾及嫡庶之争说、封建阶级子孙后继无人说、封建社会普遍的女子悲剧说等等。
那么,《红楼梦》究竟反映了哪些社会矛盾、宣扬了哪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红楼梦》反映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要求,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反映了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封建正统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恶德败行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虚伪;广阔地揭露了封建官僚政治的黑暗,曲折巧妙触及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描写了贾府主子和奴隶们的矛盾,歌颂了那些被压迫在底层的小人物——奴隶们心灵的美好和可贵的反抗精神。
因此,从《红楼梦》反映生活的广度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它对社会批判的深刻性来说,它是对旧时代的一把解剖刀;从它在描述封建“末世”一个典型贵族家庭兴衰过程所透露出的许多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思想意识来说,它预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趋势,更是茫茫黑夜里一线虽然十分朦胧,但却令人感到了未来希望的曙光。
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红楼梦》,在第一回里,作者就题写了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家世和生平吧。
曹雪芹家世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不详,大约1716—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州正白旗人。他的祖籍先世本为汉人,其远祖在明与后金交战中降了后金,曹家的上祖曹振彦早在后金天聪时期已是多尔衮所率正白旗的属下。
多尔衮率兵入关,曹振彦为建立清朝立下了军功,但不久他就因意外事故早死,遗下的正白旗就归顺治皇帝亲自统领,从此,曹家就与清朝皇室发生了十分紧密的关系。曹振彦本人因为有军功,曹家便由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人员,而逐渐变为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到了康熙朝时,曹氏已成为威势煊赫的人家了。曹雪芹的曾祖母当过康熙皇帝幼时的乳母,祖父当过康熙的伴读,由于这种关系,康熙时代,曹氏从曾祖到父辈,三代任江宁织造,前后达六十年之久。
织造在名义上是负责替皇帝织造和采办衣物的任务,实际上还担负了向皇帝反映当地的吏治民情以至晴雨水旱等大小事情的政治任务。属皇帝的心腹人物,所以官职虽然不高,但作用却非常重要。
蓸寅饱读诗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写过传奇,有《棟亭集》等书行世。他还秉承康熙的意旨,主持编印《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等重要典籍。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曹寅的织造府内,可见其蓸家在当时的权势与富贵。
曹寅病重时,康熙一直十分关心,赐他药方和药品,曹寅病死,康熙又立即任命曹寅的独子曹顒继任织造之职,但曹顒只任职三年就病死,康熙为了使曹寅不致绝后,又命人在曹寅的侄子中挑选了曹頫过继给曹寅,而且也让他继任织造,一直到雍正五年,共任江宁织造之职十三年。这样,曹家祖孙三代四人任过江宁织造之职达六十年,因而使曹家成为一个“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世家大族。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他一改对曹家的信任,于雍正五年十二月(1728年初),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太多”为由,在短短的二十天时间里,雍正连下三道谕旨,将江宁织造曹頫革职查办、旋即抄没。曹家的功名富贵,从此到了尽头。就象《红楼梦》结尾处说的,落得个"树倒湖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
曹雪芹的生平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现在知道的非常少。他是曹寅的孙子,但他的父亲是谁?却没有可靠的记载。他是曹顒的遗腹子,还是曹頫的儿子?都尚无定论。
曹雪芹既然自幼随其祖父在江宁任上,他肯定是过着锦衣玉食、温柔富贵的豪华生活。抄家时,他大概十二三岁,家势衰落,全家从南方迁回到北京。他曾在宗族学堂里做过杂役、文书之类的事情。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几个破落飘零的朋友敦敏、敦诚(他们是兄弟,是清朝的宗室),他还结识了村塾先生张宜泉,从他的诗集中有一些有关曹雪芹情况的零星记载,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了解曹雪芹的唯一可靠的珍贵材料。
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住了四年,他的前妻就死在那里,他有过一个儿子。然后娶了续弦,后妻年轻,没有文化,曹雪芹对她仍像前妻一样好。
曹雪芹在落寞的生活中,一直坚持着《红楼梦》的写作,尽管这个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首先,因为曹雪芹只爱吟诗饮酒,不想求取功名、升官发财,所以他的家人,特别是兄嫂视他为眼中钉,后来干脆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谋生计。
而当时的社会,虽然“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读书是枉然。” 但是,仍然把小说看成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道”,把写小说之类的人看作是“末流”,而曹雪芹恰恰把平生精力都用在了"写闲书"上,那么得到的却是极端的轻蔑和诋毁,也有人骂他是“疯子”。
其次,由于我国古典小说的特殊传统,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选取某些事件作素材、某些人物作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所以写小说便产生了所谓"影射"问题,这也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贾府那个封建大家族中的各色人物、事件,一旦得不到族人的理解,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和愤怒。
而且清代的文字狱当时也是相当严重的,曹雪芹自然比我们了解得更清楚,所以,他花十年的时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自有他的道理。
再次,曹雪芹的生活非常困窘,虽有敦氏弟兄偶尔援助,也无济于事,生活依然困苦。据说,他没有钱买纸,就把过时的皇历拆开,把书页翻过来订成本子,字就写在皇历的背面。他经常穿着一件没有衣领的蓝布大褂,腰间缠着个白布包袱,里面裹着笔墨纸砚,不管走到哪里,想写就写。
曹雪芹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周围人迹罕到,十分荒僻的地方,简陋的房子四周,野草丛生,生活困顿凄凉,“满径蓬蒿”,“举家食粥”。正是这种从锦衣玉食下降到举家食粥的不平常经历,使他饱经忧患,阅尽沧桑,从而为小说《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乾隆二十八年秋天,北京城内天花流行,死者以万计,曹雪芹心爱的独子也患病夭折,使他陷于过度的悲痛之中,天天到儿子坟上去哭。不久,他自己也病倒了,卧床不起。
到了这年的除夕,鄂比去看他,他说:“我该骂的也骂了,该说的也说了,我这病治不了,怕过不了初一。我那部书请你给我传出去。”正是在除夕这天,别人家正是爆竹连天、笑语欢腾的时刻,不到五十岁的曹雪芹却在贫病交加极其凄凉悲惨的景况中溘然长逝。
雪芹死后的情景十分凄惨,他的后妻没什么主意,幸亏邻人过来帮忙。其中的一位老太太说:“他活着的时候,对你那么好,他死了你连个纸钱都不给他烧?”于是找把剪刀来,将桌子上整迭的字纸剪成许多纸钱给烧了。
出殡那天,敦敏、敦诚和鄂比等人都来给他送葬,回来的路上,鄂比发现沿途丢的纸钱一面有字,拾起来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手稿。接着,又在抽屉里找到了包好的前八十回原稿和一百二十回目录。
以后鄂比想给曹雪芹补上,因为他熟悉后四十回的内容,可是由于自己文才不够,没有续成。后来,他的养子高鄂长大了,才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续成了。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致力于收集《红楼梦》原作的各种手抄本的程伟元,邀高鹗一起,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了。
三、《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是突出地塑造出一群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他们来对贾府的封建主子们穷奢极侈、勾心斗角、剥削庄农、迫害丫环等的描写,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并以此为背景,突出展示了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反封建的斗争,揭示了统治阶级对年轻一代的自由和幸福的扼杀。
《红楼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四百八十多人,作者着力刻画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除金陵十二钗之外,还有贾母,贾政,贾连,王夫人及若干丫头、小斯等等。我们试着分析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是贯穿于全书始终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品性独特的“爱博而心劳”的公子哥儿。他从小生活在女性的圈子之中,对女性的生活、心性、爱好十分了解,对她们的喜怒哀乐相当敏感;因此他感到男性世界的俗气和虚伪,并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与不被理解。
贾宝玉担负着贾府末来接班人的重任,可他偏偏又是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厌恶“仕途经济”之人,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什么事也做不得主,所以他认为林黛玉是自己唯一的知音,与之心心相印,两人的情感世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他所求无多,只想与黛玉共偕连理,但如此简单的人生愿望也如梦幻泡影。在现实世界的侵害下,只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主人公的理想破灭了,他的命运令人不胜唏嘘,也耐人寻味。
当然,贾宝玉是进步力量的代表,因为他的叛逆精神,他对科举、仕途、礼教等一系列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林黛玉的形象
林黛玉因双亲相继去世而寄居贾府,成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因此,悲凉的身世使她生性敏感,心思缜密。
她生性聪慧,绝顶聪明,知书达理,然而她也孤高自诩。她深知自己的身份,故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由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她对别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有时不免尖酸刻薄,有时执着于感情,不免冲动哭闹,反倒加重别人对她的成见,使她自感处境异常孤立。
她和宝玉一样,从来不跟宝玉讲什么仕途经济,因而与宝玉相知相爱。然而,她也预感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逃不出悲剧的结局,当然,黛玉也和宝玉一样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薛宝钗的形象
薛宝钗与宝玉、黛玉不同,她是封建的奉守者,封建淑女的典型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宝钗一直与既世故又势利的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对她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宝钗行为豁达,巧于应对,善于进退,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通过读书立身扬名。因此她总是规劝,让宝玉走仕途经济这条路。
但事与愿违,其做法更加引起宝玉的反感,二人在情感上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从表面上看,她好像是胜利者,但她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成为封建礼法的牺牲品。
王熙风的形象
王熙凤是作者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复渲染的人物形象,因为她是个性格多样性、丰富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人物性格。她漂亮能干,聪明伶俐,善于迎合,机敏诙谐,泼辣豪爽,虚伪做作,阴险狠毒。
她既是贾母的心腹,又是荣国府的管家,论其地位之显要,名义上在贾母之下,实际上要在"老祖宗"之上。她没有多少文化,却办事决断麻利、敢作敢为。为了满足私欲,她离经叛道、伤天害理。她的一举一动,往往能折射出贾府的复杂关系,贾府中的明争暗斗,或多或少都和她有着或明或暗的牵连。
四、《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深刻的思想内容方面,还表现在完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生动的艺术表现方面。所以鲁讯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描写了复杂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不追求外在的、激动人心的戏剧性效果,而写出生活中更为深层的东西、更为复杂的人性。因此,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他们都各具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鲜明的时代、阶级烙印。
它的人物性格与人物的教养、年龄、身份密切相符,每个人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无论说起哪一个人物,就绝不会与其他人物混淆,所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物各有特点。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贾府兴旺的希望所在,可是他却总是要摆脱家庭强加给他的约束,希望做个富贵闲人。他不肯读书,不务正业,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还有他的叛逆性格,似傻如狂,行为乖张,带着孩子气的可笑行为,他就成了这样一个不肖子孙。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他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听从家长的安排,而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美丽而又才华横溢的林黛玉。
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来描绘人物。黛玉和宝钗就是一对,在书中往往是并提的,也是书中的两峰对峙,各得其妙。
林黛玉孤高自许,在贾府曲高和寡,宝玉就成了唯一的知音。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她多愁善感,而又超尘脱俗,总是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揭露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宝钗美丽温顺,相当有城府,精通人情世故,喜怒不形于色,她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淑女形象,会做人的冷美人。
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又区分出各自的不同,如紫娟和袭人的温柔和气是不同的,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也是有差别的,袭人和情雯是宝钗和黛玉的影子,她们与黛玉和宝钗在精神气质上有近似的一面,但表现方式和命运遭际又有不同和互补。
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高度体现,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极盛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主、副线纵横交织的纲目里,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
青峰岭下的顽石落入红尘,在经历了一回人间的悲欢离合,再回到青峰岭下,这就是一个严密的圆形结构。
在诸多情节中,在前80回当中有三个重大情节:"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答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样就构成了立体交叉又重叠的宏大结构,它们是日常生活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和转折点。
在这些结构当中,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次要人物出场,如刘姥姥、贾雨村、冷子兴、倪二、胡君荣等,让他们除了有展开情节的作用外,还起穿针引线、伏笔照应的作用,有意无意地成了结构上的标志。
表现力极强的文学语言
曹雪芹是一个全能的语言大师,他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准确精练、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达到个性化的高度,它们或文或野,或简捷或絮叨,无不切合特定人物的个性、故事情境和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言为心声,语言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宝玉的语言是明快、深情、温和、赤诚和时有“呆话”;黛玉的语言是机敏、尖利、坦率、悲怨;宝钗是博识、圆融、冷漠的。晴雯的语言锋芒毕露;凤姐的语言是机智诙谐,妙语连珠。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既有古典文学语言的隽美,又有群众口语的鲜活明快。可以说,它是一部辉煌的语言辞典。
五、《红楼梦》的影响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流传至今已两百多年,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手抄本的传播
《红楼梦》一出世,也就是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就有手抄本出现,传抄了近三十年,一度卖到很高的价钱,还不易得到,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在清光绪年间,虽然曾被统治者列为禁书,将它列为“淫词小说”,主张“一体查禁”,但是,非但查不禁,且喜欢的人反倒越来越多。
续书不断
继《红楼梦》面世后,相继出现众多续书,达三十余种。有《后红楼梦》、《补红楼梦》、《红楼重梦》、《红楼圆梦》、《红楼梦补》、《红楼复梦》、《绮楼重梦》、《增补红楼梦》、《红楼幻梦》、《红楼后梦》、《红楼再梦》、《红楼梦影》等。
在当代,也有不少知名作家续写《红楼梦》,期刊、书评、解析《红楼梦》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形成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一出世,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兴趣,很多人参与研究和评论,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一种戏称,随着这种研究和评论的深入,也就真的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在两百多年的时间出现了很多的学派,发表的文章成千上万,这在文学史上确实是罕见的。
在当代,有更多的《红楼梦》爱好者,翻开简书不难发现,有那么多人在读《红楼梦》、听《红楼梦》、看电视剧《红楼梦》、写书评解析《红楼梦》,而且有许多优秀作品深入人心。
搬上舞台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出世,就受到人们的喜欢。在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二十多种。在近代,京剧和各个地方的剧种、曲种中也出现了众多《红楼梦》戏搬上舞台。当代的电影、电视连续剧,更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都有电视台在反复播放。
百科全书《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所有的文学样式,诗词,歌谣,辞赋等文学形式都完美地融入了《红楼梦》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而创作技巧、人物塑造、结构安排、小说语言、叙事艺术等方面,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红楼梦》 中的戏剧、曲艺、绘画、书法、音乐,以及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陈设艺术、编织艺术、风筝等手工艺术,乃至于茶文化、酒文化、烹调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等,也都上升为文化形态的高度,在书中都有精妙卓绝的反映,百科全书式《红楼梦》,只要你想读,总有你热爱或喜欢的部分,所谓开卷有益吧。
世界性传播
《红楼梦》也早已走向世界,抄本就有流传到俄国、日本的,它被翻译成了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多种文字。在国内有藏、蒙,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多种文字的译本。而且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