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22)

作者: 动力妹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17:01 被阅读0次

战国(四)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继位之初,接手的是其父辈们经营百年之后留下的烂摊子。

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魏将吴起率军5万人,击败秦献公率领的五十万秦国军队。此役打得秦国几近灭国,并且造成其他诸侯国联合卑秦,六国之间你来我往热热闹闹,不带秦国玩儿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为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大力招揽人才,颁布了求贤令。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河西之战有功,获封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亦称为商鞅。

商鞅 《大秦帝国》

此时的商鞅正在魏国,由于受不到魏国国君的赏识而无法施展。秦国的求贤令一下,商鞅便通过秦孝公身边的宦官传话,求见秦孝公。

第一次见孝公,商鞅一番对五帝治国方略的长篇大论,把孝公说得昏昏欲睡,基本啥都没听。商鞅走后,孝公大骂宦官,怎么带这么个不切实际的人过来?!

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又一番对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治国之道的独特见解,没把孝公说睡着,但孝公也没觉得他说得好。

第三次见孝公,商鞅以春秋五霸的治国之道游说,孝公没有启用商鞅,但已觉得此人可与讨论大事。

📣 孟子云:“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此时的秦国,还没到靠德行服人的阶段,武力为主,仁义次之乃是求强之道。

于是,商鞅在三见孝公之后,抓住了孝公想要迅速求强图霸的心理,再见孝公时,孝公走火入魔般听着商鞅主张的各项方针,一连听了几天都不嫌烦。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第一次变法开始。

什伍连坐法及法律:把居民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地编制起来,互相监督。一家犯罪,同什伍的其他家如果不告发,就与犯罪者一同受罚。知而不报者腰斩;告发犯罪者,与斩敌首级同样受赏;窝藏犯罪者,与投降敌人同样受罪。

小家庭制以提升人口:一户人家里有两个男人以上而不分家的,赋税加倍。

奖励军功:有军功的人,按规定提升爵级;私自斗殴者,按轻重判刑。

军队分二十级爵位。斩获一个首级,就可得一个爵位,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两个首级,作为囚犯的父母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妻子是奴隶,可以转为平民。

首级越多,爵位越多。军功授爵制。军功可传承,父死子继。

重农抑商:凡是因为经商和懒惰致贫者,没为奴隶;耕种纺织使得米布丰收者,免除其自身劳役。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没有军功的宗室,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享有特权。严格分清上下等级,田宅衣饰等均按等级划分。

变法令下达前,商鞅怕民众对新的法令没有信心,就派人在城南门立了一根长三丈的木头,声明: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励10金。

百姓都在一旁看热闹,不知道这位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竟没有一人敢上前试试。

于是,商鞅下令,加奖金!由10金变成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当这位勇夫把木头搬到北门,立得50金后,看热闹的人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南门立木 图片源于网络

南门立木,显示出商鞅言而有信。随后,变法令下达到了秦国各地。

公元前349年,秦迁都咸阳,修造宫殿。秦发诏书: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的土地,十年不收赋税。同时,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小家庭制以提升人口:不许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

设立县制:小乡邑聚集为县,设县令、县丞,由中央派任,直属国君,全国共31县(31县,在不同版本的史书里有争议),取代分封制。

土地改革:废弃井田制,按个人所占土地的多少平均赋税。

统一度量衡。

商鞅量  纪录片《东方帝王谷》

秦孝公时代的标准量器,容量202.15毫升,由秦孝公亲自监制。

变法实行数年之后,秦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其中县制和户口的设定,影响至今。

📣 商鞅变法,源自于法家思想,是对应战时的变法。民众并没有过多的自由意志,男子成年即要分家,目的是迅速提高人口数量,以备战时征兵的需要;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亦是为了战备军需;连坐法的施行,外防间谍,内制百姓,轻罪重罚,人人自危;若无军功则无荣耀,这一思想的设定,使得秦国上下,全民皆兵。军功就是美好生活的来源。在军功面前,谁都没有特权。从生到死,为自己命运而战。

📣 统一度量衡,首先由秦孝公在秦国范围内实行。在他身后百年,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后,这一政策再一次被英明地实施。

惠王即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病榻之前,想要传位给商鞅,商鞅坚辞不受。

📣 这一幕,在三国时代再一次上演。老君王想传位是假,逼得顾命大臣在大家面前表态绝无篡位之心才是真。商鞅此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白帝城托孤 《三国演义》

秦孝王去世后,太子即位,即秦惠王。曾因变法而被商鞅得罪的秦王室贵族,借机诬告商鞅谋反。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

--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鞅请求告老还乡。有人对惠王说:“大臣权力太大,就会危及国家,近臣太亲,就会危及自身。现在全国上下连妇女、儿童都说这是商君之法,却不说是大王之法。这样的话,商鞅成了主子,而大王变为臣子了。而且商鞅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对付他。”

秦惠王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路上,想要住店,店主问商鞅索要凭证,说,如果留宿无凭证的客人住店,是要连坐的,这是商鞅定的法令。

📣 自己挖的坑,说什么也要踩进去!

商鞅到了魏国,魏国因商鞅之前在秦魏作战中大败魏军,不愿收留他;又怕秦国找他们麻烦,于是干脆悄悄告诉秦国,商鞅欲投靠魏国。

商鞅回秦后,潜回自己的封邑商,发兵攻打郑县。秦惠王亦派兵,商鞅兵败身亡。商鞅的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后示众。商鞅全家被灭。

📣 在秦惠王动手之前,商鞅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妙,请求告老还乡。可惜,天不遂人愿,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王室若无军功,即被取消特权;世袭的分封制被慢慢演变为中央委派制。从既得利益者手中夺权,无异于从王室贵族口袋里抢钱!

📣 虽说贵族的复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秦惠王起了杀心。一手将商鞅培植起来的秦孝公不好自己下手,于是临死前用让位迫使商鞅只得做周公。但哪个君主能够容忍让全国百姓只知臣不知主的臣子存在?商鞅之悲,不在于得罪了王室贵族被报复,而在于功高震主,完全不能给新君任何安全感。于是被灭就成为了唯一的结局。此类情形亦出现在清朝时期,“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

📣 商鞅虽被灭族,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并且一直延用至秦一统六国。

📣 不论商鞅结局如何,他主持的变法的的确确使秦走向了富强之路,为秦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中国通史(22)

    战国(四)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继位之初,接手的是其父辈们经营百年之后留下的烂摊子。 公...

  • Day 22 | 中国通史

    衣服不论在什么时代,总是大同小异的。强人人之所好,皆出于同,自然决无此理。何况各地方的气候,各种人的生活,还各...

  • 观《中国通史》(22)

    两汉经学。 这一集主要讲述汉时的文化治学以及治国之法。 汉初时,汉高祖,文帝,景帝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重视农业,休...

  • 读书|了解作者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

    今天,开启读《中国通史》。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

  • 0929|先秦28——读史(法家与阴阳家)

    今日继续阅读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 按照作业要求,今日已是先秦第28篇。按照读史《中国通史》的编排,在介绍完法...

  • 一年陪伴营||九月计划(0901)

    通过群里发出来的讲座《中国通史》50讲,我下载了得到app,先跟着讲座了解一下。 施展《中国通史》50讲: 导论 ...

  • 司马迁以上帝的视角写中国通史

    司马迁以上帝的视角写中国通史

  • 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没有标准答案~黄金艾宝转

    台湾作家杨照是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他在台湾“敏隆课堂”和“趋势讲堂”讲过两次“中国通史”的课程。讲述“中国通史”的...

  • 信仰的力量

    从《中国通史》的弹幕里跳到了《河西走廊》。相比较而言,《河西走廊》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看进去。可能因为《中国通史》要...

  • 中国通史

    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国通史讲述了许多中国古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了。 秦始皇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zy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