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会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安娜·卡列宁娜》

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安娜·卡列宁娜》

作者: 深海时见鲸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4:36 被阅读0次

    小说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的开场白中开始,继而将一系列“混乱”上演:安娜到莫斯科,安娜和弗龙斯基相遇,列文求婚遭拒,基蒂被抛弃,于是卡列宁家,弗龙斯基家和列文家也全“混乱了”。小说在安娜和列文这两条平行的线索中展开,最终安娜追求爱情失败而卧轨自杀;而列文在乡村中探索并找到了信仰之所在,获得生活的意义。

    安娜:一个因爱情而毁灭了的贵妇人

    安娜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执着而热烈的,在经历了8年的没有爱情的生活之后,她在车站与弗龙斯基的相遇打开了她的爱情之门,她大胆告诉丈夫自己爱上了弗龙斯基,而丈夫却要顾全体面,为了不想让自己的名誉扫地拒绝离婚,在知道俄国的法律后,我们知道夫妻中通奸的一方在离婚后是不能结婚的,只能以不合法的关系与情人生活在一起。在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卡列宁的自私和虚伪的形象,但在后面他因为宗教信仰在安娜产褥病时表现出的宽大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卡列宁。而安娜对他也是带有负罪感的,在产褥病时向他忏悔希望得到饶恕。虽说最后安娜的自杀与他拒绝离婚有着一定的关系,但那或多或少也是假手与朗德的降神术,这看似荒诞的命运的力量,体现的是“慈善虔诚”的贵夫人利季娅的意志,也同样是当时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的力量。

    对于安娜来说,没有爱情,那一切就都完结了。为了爱情,她与整个社会对抗,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家庭,大胆承认自己与情人的爱情,如书上所说,这是当时的人都偷偷摸摸做的,然而安娜却将之公之于众。面对社会的重压和在猜想弗龙斯基变心,对她不再热心之后,她想到了惩罚他,这个惩罚就是死,她想死了之后,就可以在一切中解脱出来,而实际上,弗龙斯基对她更多的是一种情欲,他为她舍弃了前程,但“决不放弃作为男子汉的独立自主”,他没有考虑到安娜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作为一个人对社交的需要,安娜在死前的内心独白“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既是对爱情的认识,也是对社会的控诉。与安娜有关的是书前的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个出自《圣经》的题词,作家最初是从叔本华著作中转引的。在叔本华那里的解释是:任何人无权批判、报答和惩罚别人,存在着“永恒的审判”。托尔斯泰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使用题词的,他说过:“……人做的坏事,其后果将是所有那些不是来自人们、而是来自上帝的痛苦,安娜卡列尼娜也感受到这痛苦。”这就是说,安娜破坏了道德,然而,不仅上流社会,就是作家自己都无权审判她。她的自杀体现了永恒的审判。

    其实安娜本身是一个优秀的女性,从外表来看,她是一个漂亮而有魅力的贵妇人,她征服了弗龙斯斯基以及后来的列文也对她欣赏有加;她也并不是一个漂亮花瓶式的人物。书中这样写道:“没有客人的时候,安娜还是一心一意地修饰打扮,浏览了许多书籍,都是一些流行的小说和很严肃的书籍。凡是他们收到的外国报刊杂志上推荐过的书籍她都订购了,而且以只有在孤寂中阅读的时候才会有的那种聚精会神来阅读。她也研究同弗龙斯基所从事的事业有关的书籍和专业性书籍,因此他时常来向她请教关于农业、建筑,有时甚至是关于养马或者运动的问题。她的知识和记忆力使他大为惊异,最初他对她还抱怀疑,希望得到证实。于是她就在书里翻出他所需要的那个段落,拿给他看。医院的建筑工程也使她感到莫大兴趣。她不但帮忙,而且好多事情都是她亲自安排和设计的。但是她关心的主要还是她自己――关心到能够博得弗龙斯基的爱情和补偿他为她而牺牲的一切的地步。”由此可见,安娜是一个有才华的女性,只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而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秀,她甚至是自卑的:“她不敢把她的自卑感在他面前表露出来。她觉得,如果他知道了,他也许会更快地不爱她,而她现在再也没有比失去他的爱情更害怕的了,虽然她没有理由害怕。”这让人想起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她是雨果的小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和母亲的美,连刻薄成性的巴尔扎克都不止一次称赞她的美,但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为了一个根本不值得去爱的一个人,迷失了自我。所以这一类的女性,无论多优秀,她们却仍看不到自己的好,面对爱情,她们表现出的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以至于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列文:一个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探索者

    作者在写列文帮助农民割草的时候,有一句话十分触动我,“忘怀自己在做什么的无意识状态的瞬间,这是幸福的瞬间。”这使得列文在割草的时候还觉得时间只过了半小时,其实却已经到吃午饭时候了。我想起最近每天下午的跑步,当你忘记自己在跑步,忘记还剩多少圈没跑的时候,往往接近目标也很轻松,十圈不过是小意思,深思起来其实有点像无意识的苦中作乐。

    列文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带有自传性的人物,在列文身上,作者灌输了许多自己对于俄国社会探索的想法,在列文寻求信仰中尤为突出,列文怀疑人生的意义,甚至想到了死来解脱,最后,他从农民费多尔那里获得启示:“为了灵魂而活着”。他的不安的心灵才得到了归宿。

    他对信仰也十分重视:“如果我没有这些信仰,而且如果不知道一个人应该为上帝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活着,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我会怎么度过我的一生呢?我一定会抢劫、说谎和杀人!构成我的生活中的主要快乐的东西也就根本不会存在了。”

    而在了解作者生平事迹之后,我们知道托尔斯泰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作者个人的经历感受在列文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展现。与安娜相比,列文找到了一种真正的解脱方式,在书的最后, 表现出列文成功解脱的独白:“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为了我自己的恐惧我还会责备她,并且还会因此感到后悔,我的理智仍然不可能理解我为什么祈祷,但是我照样还会祈祷;但是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刻,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是有权力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

    爱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更不是生存的意义,人生,总有许多别的风景等你去发现,错过了这一处风景,还有下一处。而生活则是为生活而生活,不是为某种具体的事物,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你说不出是为什么,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你继续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安娜·卡列宁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m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