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上映三十周年·纪
前几天在网易云上看见一条消息说欧阳奋强(饰贾宝玉)正在积极筹备87版红楼梦上映三十周年音乐会的事(此文作于之前),不出意外的话,这可能是原班人马能到的最多的最后机会了(毕竟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
比如说,陈晓旭,观众心目中唯一的林妹妹,2007年2月剃度出家,同年5月因乳腺癌去世,距今也已有十年时间了......
看到这条消息之后百感交集,立马收藏了歌单,循环若干遍之后实在忍不住,四处搜集资料,也就有了今天这篇推文。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红楼情结,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87版红楼拍摄历程,去看看那些人、那些事(多图预警......)
概 况
央视版红楼梦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本片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该剧已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在世界电视剧史上,佳片浩如烟海,但真正称得上“现象级剧集”的屈指可数。很幸运,87版红楼梦绝对可以代表中国独当一面。
时 间 轴
1979
导演王扶林提议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以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此想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界的支持。
1981.11
中央电视台召开了关于《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编问题。
1983
2月筹备组成立,5月编剧组成立,8月剧组顾问委员会成立,《红楼梦》电视剧拍摄进入实质性阶段。12月,剧本初稿正式确定。同时,剧组采取海选形式在全国各地选拔演员,引起热烈反响,一百多个演员席位争夺的异常激烈。
1984
春夏期间,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亦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通过学习,才慢慢确定了最终的演员人选。
同时,剧组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建立了大观园,即北京大观园;出于北京用地紧张的考虑,剧组另外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现都成为旅游风景区。
同年2月9日,开始试拍。1984年9月10日,该剧在安徽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
1987
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人 物
01
这部剧是我见过演职员表里黑框最多的
强大的顾问团队02
音乐制作
《红楼梦》的音乐是由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创作而成。
1984年,王立平向《红楼梦》剧组自荐获准,此后历时四年,耗尽心力完成了《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红豆曲》、《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题帕三绝》、《好了歌》13首歌曲,其中仅一首《葬花吟》就费时一年零九个月,用他自己的话形容“这是我投入感情最多、面临压力最大、遇到困难最多的一次创作”。
歌曲《序曲》以古筝开篇,用一段幽怨、婉转的女声独唱,表达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嗟叹情感,其后用弦乐的变调引出红楼梦的主旋律;《引子》则秉承《序曲》的基调,注重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演绎了金陵十二钗的哀怨之声;《枉凝眉》的主题是宝黛悲剧爱情,其曲调极为哀怨,有动人魂魄之感。
歌曲的女声原唱者是陈力,男声原唱者是王洁实和叶矛。当时的陈力仅是一名普通的女工歌手,因其嗓音符合王立平对音乐的要求,故被选中。陈力当时丈夫因意外过世,或许是设身处地的感怀身世,她将自己的特殊情感完全注入到歌声之中,唱出了沧桑凄感、动人魂魄的天籁悲音。这亦是陈力的绝唱,之后因为人生变故,她不再从事歌唱事业。
03
选角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角色的选取主要有两条路——大海捞针和毛遂自荐。
扮演尤氏的王贵娥之前是广西话剧团演员,她早早被借调到剧组分拣自荐信。
成麻袋装的自荐信中只有一个人应聘成功了,她就是陈晓旭。她当时19岁,在鞍山话剧团担任报幕员。
其实早在进剧组之前,陈晓旭就是一名才女。她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自己的诗,最喜欢的书是《简爱》,而且她也是演员中唯一在进剧组之前读过《红楼梦》并做了厚厚的人物分析的。
有一本书叫《宝黛话红楼》,其中有一章就讲了陈晓旭的面试经历。最初晓旭并没下定决心去海选,而她当时的男朋友说:“你最懂林黛玉的心思了,难道就不敢试试吗?”在一番鼓动下,她写了自荐信,寄了自己的画报封面:一位纤细文静的姑娘,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还有她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诗: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到北京面试,王贵娥一眼认出了她:“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你就是陈晓旭吧?”
那时候的女孩子们都迷迷糊糊的,乱试角色,只有陈晓旭和邓婕(饰王熙凤)坚定地只为一个角色而来。
林黛玉这个角色主要竞争者有张蕾(饰秦可卿)、张静林(饰晴雯)、沈璐(饰秋桐)。王晓洁(饰宝珠)。
刚看到含羞不语低着头的王晓洁,剧组很惊喜,可是她一抬头,大家就沉默了,因为她的两腮有点大。
沈璐在联欢会上狂舞一曲迪斯科,率先出局。
╮(╯﹏╰)╭
张蕾生得千娇百媚,可惜年龄超过了23岁,总导演王扶林对林黛玉的要求是:“一定要像古代人,不能人高马大,不能超过23岁,有古典美”。
试过林黛玉的还有胡泽红,她性格活泼,被安排演了惜春~
陈晓旭的另一个对手张静林,是京剧大师张君秋举荐的,她心气很高,没想到会落选黛玉。这是她的试妆照
最后剧组公布人选时,大家都惶惶然,陈晓旭却很镇定,她在制片主任的房间看到了自己的名单。邓婕得知自己演凤姐,乐得“长头发都在笑”。黛玉最早的扮相是这张
上下眼线都化了,显得略有点妖艳。导演组也犹豫过,甚至建议她整容削鼻子,但最后考虑到综合素质和气质,还是确定了她。
林黛玉这个角色不好演不出戏,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真正的争夺在王熙凤。起初央视考虑过邀请刘晓庆或者张曼玉来演凤姐,但出不起她们的片酬,后来刘晓庆为了弥补遗憾,演了电影版的凤姐
最后一轮做小品时,邓婕的对手是乐韵、周月和东北演员于兰。邓婕只有1.56米,她的对手全在1.65米以上,而书中的王熙凤就是修长身形。
周月是深圳电视台主持人,身材高大,后来演了尤三姐。
乐韵是定下来的王熙凤,她那时只有18岁,眉毛生得非常有特色。
乐韵是最先入选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女演员,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天生一双丹凤眼,连化妆师都夸她的眼睛漂亮。时年18岁的乐韵是凤姐的最热门的候选人,导演组也几乎立刻确定她为凤姐的不二人选。 因为有她的对比,个子矮、眼睛小的邓婕原本已经决定放弃王熙凤,差不多要改演平儿了。
然而造化弄人,乐韵由于一心想要出国,放弃了所有,最后只能从与凤姐的竞选中退出。九十年代初,她被一个已有家室(她并不知道)的香港影星骗到了香港,按现在的话说做了小三。
事情不久就败露了,该影星为了保全名声,和乐韵断了关系,不再给她生活费。情感的受伤、生活的拮据、事业的低潮、母亲的唠叨......想她也是个烈女子,1996年的一个凄风苦雨的早晨,乐韵面对苍天说了一句“死了吧”,从十三楼跳下,年仅28岁。
邓婕靠着毅力和演技征服了导演,她和张莉(饰薛宝钗)是两个例外。导演让邓婕试平儿,让张莉试紫鹃,因为她们在生活中不出色不起眼,张莉的普通话也不过关,可上镜之后大家惊叹这俩人是为镜头而生的。
陈晓旭和邓婕的选中也是因为付出得比其他浑浑噩噩的女孩子更多。
张莉和邓婕都是从四川文艺团体中选拔出来的,张莉先被定的是演迎春,因为主创们觉得她木呆呆的。宝钗组的原定人选是另外三个人,成梅(后饰元春)
郭霄珍(后饰湘云)
袁玫(后饰袭人),她是黄梅戏的五朵金花之一
由于都不甚满意,又推翻重来,张莉才被重新考虑。不过张莉那时的美一看就不能演丫鬟,她的明眸会抢尽小姐风头的
这版红楼中有个演员一人分饰两角,他同时演了北静王和柳湘莲。他叫侯长荣,与扮演平儿的沈琳同是江苏扬剧团演员。
王扶林对他的外形极为满意,想让他演宝玉,可惜他有一米八,不能演少年
沈琳本来打算安排演妙玉,王扶林觉得她不够美
(......)
生性忧郁,一生以贾宝玉自比的马广儒因脸上有痘坑,最后演了自撸而死的贾瑞。讲真当初看电视剧的时候特别讨厌这个角色(可能这就是演员演技的体现吧)。
这个人物和乐韵颇有几分相似:都年轻有才,却早早丧命。他的经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一查,反正小编是很惋惜也很无奈,只能说又是一个走进红楼再也没能走出的悲剧。多年来在命运的挑战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一直穷于应付,最终沉溺在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中自伤自怜无以自拔。1995年5月26日清晨因嗜酒暴病身亡,终年32岁。
适合宝玉的人选太少了,欧阳奋强一扮上妆就被如获至宝,而他生活中是离人物最远的一个,大大咧咧,现在完全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的胖大叔,但因此他的人生也比较幸福。
尽管当了导演也有过其他许多作品,可他同样没有走出红楼梦,现在他的微博ID是:欧阳宝玉1987,每天上传他珍藏的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是个魔咒,用三年时间把他们的一生困在了里面。
那些女孩子原本来自各行各业:“元春”成梅是营业员,“迎春”金莉莉是人民公社接线员,家里是养鸭专业户,“妙玉”姬培杰是皮鞋厂临时工……她们通过《红楼梦》跳出了原有生活。
她们很多人因为演红楼梦改了自己的名字。张静林改名安雯,姬培杰改名姬玉——
角色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有些人通过红楼梦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在那三年里,香菱和柳湘莲相爱结婚了,拍香菱进贾府时她已经怀孕,需要穿厚衣服掩饰
平儿和贾芸好了,扮演贾芸的吴晓东也是当时的执行导演。
那三年里,她们也有心思浮动的时候。欧阳奋强就假冒过某剧组给郭霄珍和陈晓旭都写过信,让她们去面试,陈晓旭一眼看穿了,郭霄珍傻傻地被他骗到了北京展览馆,还大哭了一场。
出国是最大的诱惑,张蕾一直没放弃学英语,没拍完就拿到了出国签证,她的背影是替身完成的,成梅也去了美国,乐韵为了出国更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另一个诱惑是考学,金莉莉拍了一点迎春的戏份就拿到了中戏的通知书,她和巩俐是同班同学,并称为五朵金花之一(真的挺漂亮)
剩下的迎春戏份是由成都公交公司的干事牟一替她完成的。
她们中留在演艺圈的那些人也没有再有过超越处女作的作品,红楼梦就是她们一生演艺成就的巅峰了。
最 后
电视剧播出后,各界专家开了整整四天的研讨会,主要方向是赞熙凤、肯定宝玉、批黛玉,对后面颠覆性的改编不满。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的《红楼梦学刊》刊登了会议纪要,总结一下,大致是:
①过去的宝玉都是女演员反串,欧阳奋强的演绎难得亲近女性又不失纯真,但他不够叛逆,凤姐死亡那场戏大哭过于入世,这是败笔。
②林黛玉只演出了尖酸刻薄小性,看不出可爱可怜,全部都集中在了一个“妒”字。
③凤姐很好,但份量太重,压过了宝黛。
传说本来打算拍A,B两版结局,一版是现在的改编,另一版是高鹗续书,后来因为资金完全不够了,演员们片酬一直是每集二百,宝黛熙三个主要演员要求涨到八百,于是央视台长戴临风拍板只拍A结局。因为资金紧张,搭景的时候先考虑这个景能用几次,太虚幻境这么重要的场面没有拍就是因为那个景太费钱又只能用一次。
A版结局最让红学家不满意的就是湘云被逼为娼和王熙凤暴尸,被一卷麻席拖在雪地。红学家最满意的部分是探春远嫁、元妃省亲和黛玉进府。
探春远嫁这一段改得确实有水准。高鹗续书中赵姨娘全无心肝,祝贺探春攀了高枝儿,探春对她也只有厌弃。剧版里改成探春在最后一刻流露出对亲生母亲的真情,赵姨娘也哭得非常伤心,伪善的王夫人却含笑送别,对人物的真实个性揭示得非常深刻。
王熙凤暴尸就很难过了,白茫茫雪地上凤姐被卷在草席里拖着走,有网友表示“真想为凤姐理一理枯草般凌乱的头发”......
个人还是很喜欢凤姐这个角色的——率性、洒脱、有能力。尽管有时耍小聪明,也害死了贾瑞,但你对她是恨不起来的。记忆中最清晰的一个画面是,凤姐抱着发烧的巧姐焦虑的模样,那时的她看刘姥姥的眼神都变了,说话也没了傲气,就凭这母性光辉闪耀的一幕,我也没有理由不尊敬她
不得不说的还有黛玉葬花一节。
红楼梦回忆录里有提到,当时拍葬花这场戏,晓旭情绪上来直接就哭了,等导演喊了停还是停不下来,一个人到角落里去哭了很久......永远的林妹妹,说这话并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她真的无法超越。
《葬花吟》曲子本身魅力就很大,还记得当时看完之后专门找了纸笔,一字一句地抄了下来,原稿至今还在~
正是
《红楼梦》里情堪尽,《葬花吟》中意难平
“青埂峰”上化皮囊,“无稽崖”下成痴愚
读罢《红楼》心亦痴
最后奉上一张老照片——
都看到这里了,不点个赞么(Θω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