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治心】物载徳厚读书哲思
13.评《梵经》|烦恼?就别给自己的思想作茧自缚!

13.评《梵经》|烦恼?就别给自己的思想作茧自缚!

作者: 盆小猪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14:39 被阅读259次
《尘土众生》
*第一卷:从灵魂到是者
*第三章.揭秘《梵经》

(一)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梵经》注释中的吠檀多派哲学的实体观念。我们认为,说物质决定意识,等于说实体决定世界。而实体的具体内涵理论上是不可知的,只能被文化赋予意义。所以,实体在婆罗门教文化中就是“梵”,那么,“物质”在我国时下文化语境中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回答。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是否这种“由一种存在者决定其他”的观念,会带给我们烦恼和痛苦。

接下来,我通过解构《梵经》中的吠檀多派哲学,来阐释“物质决定意识”与“梵决定世界”之间的关系。

盆小猪手绘《你才是兔子!》系列之《幺鸡皇后登基大典》红桃皇后滚了,幺鸡皇后来了。扑克牌士兵换上麻将衣服,继续打门球。皇帝轮流做,明年该是谁?你们能不能不要相信什么“决定”?难道非要一个皇帝给你当主宰?

1.不要用“物质-意识”关系的套路讲哲学

在学术体系上完善到一定程度的古代哲学,往往不能以客观唯心主义一概而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模型,在我们对《梵经》哲学思想的文化讲述中失去了效用。

因为大多体系完善的古代哲学的理论基础,都承认一种客观实在,即承认所谓的“物质”的“存在”。只是它们的理论重点,不在于强调这种存在决定了“意识”,而是在于讨论这种客观实在的具体内容或可靠的认知途径。

于是,当这个抽象的“物质”实体的概念囊括了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之后,人们对它的内容的讨论,只有借助被当做符号的精神的内涵了。

实体的内容被理解的途径,只能来源于个体的经验。如果对实体的理解不能用于阐释经验世界的现象,那么这种阐释便被认为不符合客观现实。

因为个体的经验是社会文化中的经验,所以个体对实体内容的理解,来源于文化的熏陶。

人类文化的诞生,在初始阶段,是特殊心理状态外向表达的结果。例如人类因为对情绪的抒发而创造了没有直接生产意义的歌舞和岩画。

因此,对实体内容的理解,是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结合后,在的哲学领域的投影。

2.哲学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人类原始文化中的宗教经过发展,才有了区别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哲学思想产生于宗教典籍存在之后。在人类文化史中,哲学思想发生在原始宗教思想中。哲学的思想最初的文本依托,就是宗教典籍。

由于人类文化中的思想依据文本载体传承的性质,哲学的思想必然要与已有的文化思想融合。哲学与宗教的矛盾的问题,是根据宗教典籍来呈现。因此,原始宗教典籍的文本不仅承载着宗教思想,也承载着哲学思想和这二者间的文化冲突。

正因为这一矛盾冲突,使统一于宗教信仰这一单一文化形态的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进而在内涵的彼此作用下,具有了衍生进化的能力。所以,哲学各学派的历史形态处于文化中,其内容是对文化内涵的一种阐释。

3.对解脱的向往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从哲学与文化的理论概括收回,来考察《梵经》中的具体问题。

罗摩努阇在论证了实体存在之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不能通过认识梵是普遍的我的简单行为来结束无知。”

对此,罗摩努阇做出进一步论述:

“那种认为通过认识梵是一切自我来结束无知的观点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束缚是某种真实的东西,不能通过认识来消除。”

认知的改变不能带来真实的改变,因为认知只是真实的实体的表象。这是实体性质在认识论中的贯彻。

就摆脱束缚的可行途径,罗摩努阇做出如下说明:

“要消除束缚只有通过最高我的恩惠,最高我由于崇拜者的虔诚沉思而喜悦。”

在这里,吠檀多派哲学的本体论产生了自己的范畴边界。梵在此由实体而具有了人格神的意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梵经》认为梵是超越人格神的实体,并且六师论道的目的正是要修正婆罗门教人格神信仰引发的理论危机。

所以,梵的喜悦,在这里,不是人的喜悦的同义词,而是就梵会给予崇拜者恩惠而给出的形式逻辑上的动机的概说。这则材料,也证明了我们这一节一开始讨论的,“不能用客观唯心主义来概括一些古代哲学思想”这一观点。

但是这种描述的内在文化结构,却完全契合于婆罗门教的宗教原理。

所以,对梵这一实体的内容做出说明,就必然引入文化结构。现实文化的介入,使哲学范畴的边界被打破,由此,实体才具有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属性。

这样看来,客观唯心主义是文化的产物,而几乎所有在学术上有建树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在哲学的范畴内给出了唯物主义的实体论述。

唯物主义如果要讨论实体的内容,换言之,认为自己认识了实体的内容,那么,其结果也不在乎是打着唯物主义旗号的唯心主义罢了。

只是在很多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内,真理就被当做物质可被认识的内容。那么,真理与客观唯心之间的界限,又当如何区分?

然而历史上断言自己认识了客观真理的唯物主义者还真不少——都是群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之徒罢了。

对实体的证明,只要保留在哲学本体论的范畴内,就必然让实体成为世界存在的根源,成为是者。

文化的传承,使个体心理活动产生的灵魂观念,在具有实体性质的前提下,转化为是者的内容。

这个过程,即哲学思想在文化系统中基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运动过程,是从灵魂到是者的过程。这就是本书第一卷所要阐述的基本问题。

下一节,我们将重点讨论“实体”。


我们认为,实体的哲学存在,即在者在而无不在,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感官不言自明的结论。然而,实体的内容,即在为何让在者存在,是文化所给出的答案。人的许多痛苦与执着,恰是被文化给出的答案所束缚造成的。文化如何赋予实体以内涵,正是这一节要解决的问题。

1.我思,所以实体在

实体是什么?

吠檀多派学者罗摩努阇对实体的论证,与大多数哲学家相仿,都离不开认识论中认知的感官基础,离不开逻辑推理的抽象概括,也离不开语言分析中的范畴定义。

通过我们对罗摩努阇对实体的论证过程的阐释,我们发现,一种被叫做“实体”的实在,是上述方法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实体被叫做“梵”,也是特定文化的必然结果。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由这种哲学方法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思想中的实体观念存在。

这种思维方式所借助的语言和逻辑,以及经验感官,是人类文化赖以传承的要素,是个体思维得以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之所以成为生理上健全的人的基本条件。就《梵经》所代表的吠檀多派哲学思想而言,人类的这些属性的结合,在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实体。

实体对于人类的意义,是特定文化形式与个体生理基础结合的产物。

2.实体带上“梵”的文化面具

正如我们所论述的,“梵”这一实体是实在,但这一实体只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婆罗门教文化场的熏染中。

那么,“梵”这一实体之所以是实体,而不是其他玩意儿,则是因为人类文化的思维核心与人类文化在个体生理基础的结合,使文化场中诞生了“实体”,而这个实体借助具体文化形态,即“梵”,表达了自身。

所以,在婆罗门教这一文化形态中,文化的思想核心中的“实体”,表现为“梵”这一实在。

如果用通俗易懂但就不再确切的言语来说明,这就是:

你所有认为是真实的,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真实。你所有以为真实的道理,都是文化为你制造的假象。你所有相信的真实,都让你执着于真实的存在,进而让你把一些虚妄的存在,也算作真实。

这里,我们来一碗鸡汤:

你活得不够通透,想得不够彻底,才会被自我和环境套上心灵的枷锁。与其变成另一个自己,不如去看不一样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结合认知心理学,论述经验感官导致实体存在的过程。

3.实体:虚妄实在化的结果

外界刺激,如果得不到个体的反应,就没有意义。

假如一粒灰尘落在你弯弯的睫毛上,但是你感觉不到,那么,你便无从判断是否有东西刺激了你的睫毛。

个体的反应,是个体与外界刺激的互动。没有反应,刺激就不能成立。个体的反应,是个体最根本的行为。

没有个体的行为,作为刺激的来源的外界也就因为不可知而失去了意义。

外界的意义,通过个体的行为得以阐释。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的意义的讲述。没有行为,就不能体现反应。

被讲述的意义只存在于个体的反应中,然而,这意义被行为赋予了因刺激的来源而确立的外界。

刺激在引发反应的时候,就已经让作为刺激来源的外界成为了反应的结果,外界的意义根源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

简而言之,行为使外界的意义成立。

个体的行为,必然受到外界物理规律的制约。

就好比一个人跳起来,就会落地。因为地球有引力。

就如同有引力证明了有质量的物体存在,个体的行为的障碍证明了刺激的来源不是个体的意识反映的结果,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每一个人的身体的物质基础,需要个体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来维持。这个道理的白话版,就是人饿了就会本能地想找食。

因此,生命的本能让个体进化出的感官承认了人体之外的世界的实在。

这种实在,就是物质(substance),就是实体。

个体的元初状态的精神,在物质刺激产生时,做出反应,因此,精神产生了意义。精神于是不再处于完满饱和的状态。

精神的载体,即个体,因外界物质与自身的对立,让个体的精神在与物质的对立中,潜在地化作观念中的“灵魂”,这样,作为灵魂的精神才具有了对立于实体的“体”。灵魂观念的根源,是个体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人的行为离不开环境的约束。于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成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范,为个体的哲学思想设定边界。

然而,如此来说,物质世界也不过是划分精神病人与正常人的一条比较好理解的界线罢了。

4.实体与灵魂、文化与哲学的互动

哲学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思考当我们明晰了物质和实体之后,我们能怎样突破自身所受到的物质桎梏。

而恰恰文化的特征,构筑了为个体的思想提供现实化的途径的场所。思想采撷文化中的萤火,点亮自己的黑夜,从而看见了远方的自由。

如此一来,文化中的思想在文化这一载体中自证自在,因为思想指导着文化的创造。这个过程,就是思想用思想来实现思想需要在现实中实现的目的,这就是哲学思想之所以在文化的框架里无能为力的原因。

这同时让我们无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哲学本体论只能证明实体是物质,却不能提供与实体切实可靠的内容。

因为个体的感官对实体的内容无从了解。实体的内容成为实验和思辨所接触的对象。

脱离了感官,存在于抽象思维中的实体的内容,不再对感官现象世界中的个体产生真正有现实价值的意义。而实体被赋予的意义,需要通过在文化中的体现中,来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个体的行为,由此自证实在性。

随着思维和文化的介入,灵魂在实体被赋予的内涵在文化中体现的过程中,真正具有了自身的内涵。灵魂观念取得了实体的文化内涵,作为自己的内容。

因为灵魂观念的媒介作用,哲学范畴边界内的实体被统一于文化场内的实体的内涵。实体是实体,而作为实体的“梵”是文化中的实体的内涵,当梵被当做实体时,实体就与自己被赋予的内涵相统一。

梵是文化内涵,因此,梵是文化的用。实体本身只是体,但是,实体因为文化场的存在和灵魂的存在,而被赋予了用,从而具有了体用合一的特征。

正因如此,从对自身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到关注引发自性的概念,到由自性产生灵魂观念,在上升到对宇宙本体的探索,这个过程,才能成为文化思想中实际发生的哲思历程。

文化对实体内涵的讲述,非但不能真正定义实体,不能决定实体的真实内涵,反而在文化的对话中凸显实体在哲学本体论的范畴内的物质属性。

文化在赋予实体内涵的同时,恰恰不言自明了文化的内在空虚和匮乏。个体向文化索取生命与生存的答案,便只得撞见文化的面纱。个体的追问与反思为文化抽丝剥茧,然而文化的内核里却没有实体,只有自以为是的实体的内涵。于是灵魂才会在落寞的心境中浮现,恍若重生般顶起了实体的名号。

实体在思辨中必须名称。名称在逻辑中脱离了实体。被反思的对象于是永远不是实体,因此反思不是实体的内涵,才能窥见虚妄。

顶起实体名号的灵魂,希冀跨越文化内涵的局限,拥抱真实实体的辉煌。

只不过,实体的意义恰在于它只是实体。灵魂的希望,寄托于它自己的希望,因此希望便不得以实现了。

物质实体的意义,仅在于本体论的范畴边界内。在本体论层面的实体,仅仅是个体的一种行为基础界限。这个界限在个体的能缘与所缘中成立了自身的体用,除此之外,便是以此为基础,让生命的基因里演绎着趋利避害而成就了生命。

文化的大厦准时以此为地基。然而文化高屋建瓴,终为观天际处的风景,方可知红尘天外有天。

生命在实体界限内的自由,衍生出超越界限的自由。正是因此,灵魂才不应将枷锁抓作稻草。也许,那条逃出生天的路,就在文化的尽头,一切归于虚无,实体本义方生。

下一节,让我们重回灵魂与自我的语境,来讨论《梵经》中的灵魂观念的特点。

相关文章

  • 13.评《梵经》|烦恼?就别给自己的思想作茧自缚!

    《尘土众生》*第一卷:从灵魂到是者*第三章.揭秘《梵经》 (一)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梵经》注释中的吠檀多派哲学的实...

  • 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错误的思想产生烦恼,正确的思想就是智慧。烦恼越少,智慧越多。烦恼多,智慧就少。 烦恼的人不但烦恼自己,还会烦恼别人...

  • 生活实为不易,就别给自己再添加烦恼

    如题,这就是我此刻最大的感受 X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从小就被别人认为很优秀的他从小顶着“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长大。以...

  • 2018-12-09

    人生短暂 要让心情灿烂 别自寻烦恼 想不通的事 就别给自己添堵 得不到的情 就别让自己受苦 心就一颗 总受折磨 开...

  • 国外幽默漫画欣赏----画地为牢 作茧自缚

    国外幽默漫画欣赏----画地为牢 作茧自缚 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思想是人类本身最大的镣铐,思想能穿越宇宙...

  • 想要好好的活,就别给自己自添烦恼

    人的一辈子辈子,仔细扳指一算,不长不短,也就三万多天,过一天就会少一天。 失去的时间我们也再也寻不回来。 所以,能...

  • 别为难自己,一辈子那么短!

    人这一辈子,一晃就老了, 别再自寻烦恼了。 想不通的事, 就别给自己添堵了; 得不到的情, 就别让自己受苦了。 心...

  • 请善待自己

    人这一辈子,一晃就老了,别再自寻烦恼,想不通的事,就别给自己添堵;得不到的情,就别让自己受苦;即使承受不起打击,但...

  • 人一晃就老了

    人这一辈子,一晃就老了,别再自寻烦恼了。 想不通的事,就别给自己添堵了; 得不到的情,就别让自己受苦了。 心就一颗...

  • 金句:解放

    所谓解放,就是思想的突破。 多数的困惑,只是作茧自缚。 ——王道明

网友评论

  • 紫侠狼:我能看懂几个片段。赞一下
    盆小猪: @紫侠狼 谢谢紫侠兄~~准备换风格了。。。😊
  • 乐之读:几乎都看不懂……

本文标题:13.评《梵经》|烦恼?就别给自己的思想作茧自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a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