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
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替公西赤母亲请求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一釜(六斗四升)吧。”冉有请求增加一点。孔子说:“给他一庾(十六斗)吧。”冉有给了五秉(八十斛)的粮食。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着膘肥的马,穿着轻暖的皮裘,我听说:‘君子的钱财只需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继续支持有能力富裕的人。’”
[解读]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冉子,是冉有,《论语》书中被称为“子”的只有4人,分别是有子、曾子、闵子和冉子。
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十六斗。
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周:周济、救济的意思。
继:持续。
继富:使之持续地保持富有。
公西赤出使齐国,骑的是膘肥体壮的大马,穿的是轻薄暖和的皮裘,这不足以说明公西赤家里很富有,因为无论是代表孔子出使,还是代表国君出使,都不能丢了脸面。车马、服饰、装束、仪仗方面还是要符合礼仪,否则就给国家和孔子丢了脸。
公西赤是个孝子,出差之前想着把父母安顿好。
冉有这兄弟不错,为同学着想,把公西赤的母亲安顿好了,也省得公西赤分心。
公西赤出使齐国,是代表了鲁国的国家利益,孔子同意给公西赤的母亲提供一些生活保障,不止是出于师生情谊。
孔夫子同意给六斗四升,大概够吃一个月,冉有觉得有些少,再请,孔夫子又增加了一些,应该翻倍了。冉有还觉得少,又私下给翻了十倍。
孔子在有意地点化冉有,公西赤出差,为公西赤母亲请求谷物,心意到了就行了。
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无私地献出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并且不图回报,这样的人必定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其替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
[读后启示]
帮人难处,即在他人身陷困境之际,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或许仅是举手之劳,亦或许需要一定的付出,只要力所能及即可。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
朋友不在多,真诚就好,感情不在于远近,用心就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同样的社会客观条件下,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与自己的奋斗程度有直接关系。
人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
如果靠守株待兔来快速致富,可能有一时痛快,但却无法长久。
只有自己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才能永久保持财富的源泉滚滚而来,永保幸福生活源源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