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进行了报道。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这场争论谁是谁非,无关紧要。争论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刘大钧和杨振宁肯定是研究了《易经》的,杨振宁在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指出:灵感来源于《周易》学说,《易经》中既有阴阳的道理,即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易经·第二十三卦》)久必复(《易经·第二十四卦》),否(《易经·第十一卦》)极泰(《易经·第十卦》)来的道理。投石头破水底天,2004年之后,有关《易经》的书籍如基础入门教程之类的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行,《易经》飞进的平常百姓家。2011年“易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齐聚海口,易学专家相进行研讨和切磋。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题追踪报道。2012年,旅游卫视推出全新文化栏目《泰学》,推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教授160集鸿篇巨制《易经的智慧》系列讲座之后,全国兴起一股国学热。
《易经》这部书历经数千年之沧桑为何在今天还有如此的魅力,竟引世人为之折腰。
南怀瑾: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曾仕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对《易经》的认识应该要很明确,要了解《易经》不是教给我们知识的。《易经》给我们的是智慧。
1949年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谈到:“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英国克·巴克特在1989年指出:“当代科学也发现了我们世界的缺陷,并且还发现《易经》中许多真理竟同最新的科学理论相符”。以上两段话,都是欧洲权威人士对《易经》的赞誉。
《易经》能发展到今天,本身就证明了其不朽的生命力。有用无用,关键在人,人才是万物之灵。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多样化,原有的主流价值给变样了。凭借 《易经》一书,达成思想观念一致,犹如缘木求鱼,倘若真的达到了,也许中国又重回井底天的世界,何况一个社会主流价值的形成不是单靠宣传,它应是时间的产物,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本来就不一致,如果一致的话,那么,欧洲文艺复兴就应该提前。也许这场《易经》的争论,本身就是主流价值形成的一个过程。该来的会来,这是规律,我们要做的是淡定与扶持。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2013年暑假于羊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