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往返的道路,无论长途还是短途,无论城市道路还是乡间小路,也无论坦途还是曲径,只要走熟了,就觉着短。这该是人们共有的一个生活经验,或称为一种“相对论”。
路熟,觉着短。我在头脑中强烈顿生这个“观念”,是在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时,其中的每一篇小说我都按三种版本各读三遍:一次为通读,一次为精读,一次为解读。这样反复与重复,便觉着每一篇小说不再那么长了,故而生成了“路熟,觉着短”的理念。
所以,我以为“书山有路勤为径”中的“勤”,就在于不厌其烦的反复与重复吧!?
生活中,有些道路是我们每天要反复走的,如上班的路;有些是要重复走的,如回乡的路,日久则熟透了,不再有长短的感觉了,或者说习惯成自然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似乎没有人不懂得的。但是,真的将其做到呢?真正把它做好呢?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在浮躁的时下,这就更可能成为问题了。
我常想,他人静夜深思做成一文章,呕心沥血十数年完成一著作,我们真的就能在几分钟时间或者十天半月就能读懂吗?马克思以40年功力完成的《资本论》,我们真的能在三、五年而透辟掌握吗?
我以为,“路熟,觉着短”这个道理是可以帮助我们深切思考以上关键问题的。
读书,为什么不愿意在“反复”或“重复”上下功夫呢?这是需要反省与反思的问题,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
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这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判断。所以,“路熟,觉着短”就具备了哲学认识论与实践论的价值了。
熟读精思,是我为自己确立的一种“读书观”,也是读书得以增智慧、强素质、硬能力的“基本法”。但坦诚而不讳言地讲,我自己也是时有违背的。为“法正”自己,凡经典著作,均握有二、三版本,必须“同期声”地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路熟,觉着短”的强烈观念与牢固理念。
有了“路熟,觉着短”作为“压舱石”,“书山有路勤为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真正成为自己的血骨了。
此篇,不为文章,只是随便说说自己的心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