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与描述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将各种需求文档进行场景化、具象化的设计与描述,并结合原型界面,形成生动的用户场景故事,以此完成场景化的需求建模。
这样的场景化需求建模,形成涵盖了角色、细分的业务场景以及相应原型界面,既保留了业务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又使得整个需求过程便于相关人员(如用户、工程师等)理解,使需求分析与设计过程之间的衔接更紧密,保证需求能够较为准确和高效地转化为设计。
场景化需求建模以上简单的场景例子中,我们提炼出一个重要的场景,并把场景用图片和文字进行说明,这些带有具体的角色人员,具体的工作和操作目标的信息,可以让相关人员真正理解业务,真正理解产品要在一个业务场景中所发挥的作用。
场景的划分维度
真实的B端业务场景是多种多样的,从业务场景角度出发,有日常办公场景、外勤差旅场景、巡检场景、仓库拣货场景、特定的专业领域场景等等,而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业务、用户等来综合判断分析。如何从复杂的场景中梳理和定义核心的业务场景呢?可以通过以下常用的维度,来作为判断和划分场景的依据。
1.高频业务
B端产品是围绕业务而设计的,所以高频业务场景是场景化需求建模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有代表性、高频的业务场景不会特别的多。比如一个财务系统中,很多财务人员的一个高频业务场景就是录入凭证,而财务总监的一个高频业务场景就是审核与校对财务数据,及时地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
2.公共模块
公共模块场景主要是指一些与核心业务不直接相关,但这些场景相应的功能会被比较多的场景所使用的。比如登录、待办任务、消息通知、流程审批、打印、导出等。
一般这些公共模块场景可以高度标准化,可以在多个场景中被高度重用复用,但也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配置。
3.主业务流程
主业务流程场景实际上就代表了最为核心的业务场景,通常主业务流程并不难识别,主业务流程是用户完成一个完整核心业务相对完整的流程,这些流程会关联一个或多个场景。
但是,在这些主业务流程的相关场景中,我们容易遗漏一些关键细分场景的描述。以采购场景为例,“业务人员填写请购单”、“采购员生成采购单”,这两个场景构成了某企业核心部分的采购主流程。但是这个场景中,可能还隐含着比较重要的过程——业务人员与采购员围绕采购需求进行细化沟通、讨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对应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我们要重视细化主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场景。
4.特定角色
例如,B端产品中,不容忽略的关键决策用户(如老板)的业务场景,这类用户也许并不会高频使用产品,但因为其对项目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如果没能满足这些特定角色的业务场景,对于产品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业务系统的审批模块、报表驾驶舱、辅助决策功能等,都是一些特定角色工作中所涉及的业务场景。特定角色的业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分析一定要充分重视。
场景的颗粒度
在划分场景时,设计场景的颗粒度大小。如果场景划分过大,就容易过于抽象而不利于具象化的理解,也容易丢失细节忽略具体交互体验。如果场景划分过小,则容易过于碎片化,场景琐碎、重复,一方面设计投入过大,另一方面粒度太细容易导致业务链关联不紧密,进而导致设计时缺乏对上下文的考虑,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
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还是要根据业务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来分析。可以先划分出一些核心的大场景,在这些场景上,再适度地进行细分。这些细分场景,应该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和场景单元,类似于测试过程中的测试用例。
场景的来源
场景化需求建模时,要避免直接根据功能模块来分析场景。这种方式简单地用功能描述代替对整个场景细致的、具象化的描述,缺乏对真实用户的使用情况调研,这是本末倒置的,自然也会失去场景的价值。
场景化需求建模的本质是通过图像、语言等方式,加强需求读者的代入感,从而理解真实用户使用产品完成一个任务目标的正式感受,产生相应的同理心。
场景的来源有很多,但本质的来源还是通过与用户互动获取,场景的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基于用户现场研究、自下而上的场景,一种是基于制度、专业领域资料等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场景。
基于现场研究的具象场景,自下而上
为了更能理解和准确洞察用户的场景,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现场研究,也就是回到用户实际作业操作场景中,进行观察、访谈、文档分析等调研工作。深入现场,实地观察和交流,真正理解用户是如何执行一个任务,完成一项业务目标的。
基于顶层设计的抽象场景,自上而下
我们可以通过与老板、高管用户交流,或是通过标准制度、专业领域资料等来梳理顶层设计理念、方法,进而从更高维度理解业务场景,自上而下的好处是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场景是怎样的,更能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存在。
在很多传统行业的作业模式中,可能一些场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后,直接就可以被替代掉了。自上而下的场景研究,往往更能判断出是否存在“伪场景、伪需求”。
场景的呈现
前面介绍了场景的划分维度、颗粒度、来源等,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再将场景落地成为具体的可视化呈现。
场景分析文档,我们可以使用PPT的格式进行呈现,便于图文等信息的汇总编排,而且通常可以结合昨天分享《B端产品:用户画像分析》中的用户画像卡片进行描述呈现。如果希望在用户体验上有更进一步的优化分析,还可以结合用户体验地图进行呈现(关于用户体验地图,日后有机会再分享)。
梳理和描述一个场景的时候,建议包含以下要素:
- 场景名称,结合维度、来源等,对场景进行简单明确的命名,便于相关人员沟通。
- 核心用户及相关角色的信息,最好能有用户画像分析描述。
- 用户的动机及行为,包含场景下基本的业务和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等。
- 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相关空间、时间信息,如工作环境(如新楼盘工地等,则可能该场景容易出现弱网络或无网络的情况)、系统环境(如手机APP、办公室电脑等)、时间、地点等。
- 其他有助于准确描述场景的要素,比如采购场景中,采购员是如何与供应商进行初步询价的,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如果通过邮件,那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系统完成询价函件的模板编辑和发送,来为用户带来便利等。
综合这些要素,形成场景化需求建模文档,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更灵活些,场景化需求建模的目的,就是要清晰明确的表示清楚场景,以保证需求能够较为准确和高效地被相关人员所理解。
建议的各个要素如下图中红框所示,供大家参考。
要素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