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赣湘边陲,某个不知名的村庄,一位农家姑娘正在河边浣衣。天气晴朗,河水清澈,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忽然,姑娘旁边的草丛动了一下,两下!姑娘起初以为是风,没太在意。
三下,四下!不对!姑娘一怔,明明没有风!
一股凉意顿时从脊背生出。姑娘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片不太正常的草丛,额上已经冒出了冷汗。草丛又动了一下!姑娘差点叫出声来!
是个人!奄奄一息的军人!
他紧闭着双眼,脸部因为疼痛而扭曲变形,双手死死扣住腹部冒血的窟窿,整个人在血泊里抽搐……姑娘整个人已经被吓傻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但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善良的姑娘还是把这名受伤的军人拖回了家。
这是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而这名受伤的战士,就是“反围剿”的工农红军之一。这名军人在姑娘家里修养了一段时间,和姑娘产生了感情,两人私自拜了天地。
后来,军人参加长征,和姑娘不得不分隔两地。
再后来,军人凯旋归来。退役之后,他把自己最珍爱的军队臂章给了自己最心爱的姑娘保管。时间一晃,姑娘变成了老姑娘,她的儿子随父亲参军,退役后也把臂章交给了母亲。
这两块跨越年代的臂章就这样被保存下来,直到今天。
……
这是我老家流传的一个不知出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已不可考,两块臂章几经沉浮也随之隐没在了历史的尘烟里,可臂章的故事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
二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
还是赣湘边陲一个不太出名的村庄,年久失修的祠堂里摆着大红的宴席。场面热闹异常,附近的乡亲们都集齐在这间祖宗留下的小房子里,等待着主理人念发言词。
祠堂里,祖宗牌位下,站着两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站的笔直。他们的脸因为过度绷直而显得有些不太自然,黝黑的脸上汗珠密布,常年干活的手有些不知所措地垂在裤侧,就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拜…”主理人突然发话。
乡音一入耳,两个年轻人在人们的注视下利索地弯腰。两块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臂章在这时突然闯进了一旁刚回过神的小孩的眼里。
新世纪初,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开始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纷纷修订军队建设方向和军备发展方针。这两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受党和国家的号召,高考选择了大城市的军校,成为了这个村庄近几十年里考得最好的学生。
转眼三四年过去,这两个从农村深处来的朴实小伙,经历过军校部队的历练,终于有脸面回乡面祖。消息一出,万人空村。
这里面,包括我。我,就是那个走神的小孩。
儿时在母亲怀里不经意的一撇,没想到竟成了多年的执念。母亲总爱拿他们兄弟俩的事迹举例子,勉励我好好读书,飞出这片大山。
山的那头,眼里有光的年轻人向信仰前进;而山的这头,心里有梦的孩子也在向未来憧憬。两块臂章,就像一双翅膀,带着新一代军人奔赴战场,带着下一代孩子走向远方。
三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当下。
烈日灼目的午后三点,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的训练场上,两千多名北师大学子以军姿站立,目光炯炯。身处其中的我,最直观地感受到了笔直背后的艰辛。
骄阳之下,滚烫的呼吸此起彼伏。教官迈着坚挺的步子穿梭在我们之间,指导我们调整姿势。
难以忘记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欣喜,想到终于可以圆一下自己向往已久的军人梦,对未来十四天艰苦训练的想象也多了不少温和的色彩。
但现实还是击败了所有美好的期待。
宽阔的训练场上,烈日烘着大地。我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痕迹。汗水沿着脸颊一滴又一滴地滑下,热气充斥着我们的鼻翼,双腿因为长时间站立而疲惫不堪……
尽管又累又困又热,同学们还是咬牙坚持着,绝对服从教官的命令。
学校发的迷彩服的右侧,别着一块臂章,标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军训团”的字样。我对这块臂章很是珍爱。不仅仅是因为上面绣着我挚爱大学的名字,更是因为它盾型的样子,像极了儿时那两块刻入记忆的影子。
教官迷彩服的右臂,也别着一块臂章。行动所限,我一直没能看清上面写了什么字。
直到一次军姿期间,教官从我前面停了一顿,右臂正好停在我正前方,“中华人民解放军 陆军”的字样赫然映入眼帘。那一刻,故事的印象,儿时的记忆与臂章完美重叠,我怔住了!
多么神圣!多么庄严!言语似乎已经无法表达出我那时的震撼!
是的,这也是两块臂章。
一块是军人,一块是学生;一块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一块是茁壮成长的芽苗!这两种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群,在这样的场地上,因为军训,更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
两块臂章在五星红旗下交映的样子,我永远无法忘记。
四
其实,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第一个故事里,军人没能回来,臂章是他留给姑娘的遗物。儿子也随了父亲的脚步,以身殉国,臂章是他留给母亲的念想。
第二个故事里,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位永远留在了边疆,另一位至今不知音信。他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巴望着他们回家,但归期已无期。
至于第三个故事的第二版,我们还在书写中……
这些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已经不太重要了。但三个故事里的两块臂章,的确是存在过的。
永远跟党走,到底要怎么走?
把信仰戴在手臂上,或许是一种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