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一直有这种认知,觉得北方就是以面食为主,南方是以米饭为主。所以当十多年前去徐州,一碗米饭要1块钱,而1个大馒头只要2毛钱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现在觉得按这种观点划分,视乎不太准确。因为面条这个东西,好像没有明显的地域之分,从北到南各地都有,而且南方各地都还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或吃法。比如说广州的竹荪面、四川的担担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日益发达,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没有地域之分了,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的习惯。这么说来,面食应该是比米饭更大众化的食物了。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广东人说我是北方人,东北人说我是南方人。不管我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从我记事时起,我们家晚餐就常吃面条。记得有一次问过母亲,为什么晚上总要吃面条。她说父亲喜欢吃,而且面条容易消化。因为每晚都要煮面条,母亲便想着法子变着花样来煮。有时候用鸡汤或鸭汤,有时候用各种鱼,有时候就是加一点豆腐干和芹菜,有时候加点蛋皮。大多都是用买的挂面,有时候也会自己手擀面,这样一吃就吃了十多年,丝毫没有消减父亲对面条的钟爱,也积累了我对家的味道的记忆。
上大学后开始远离家乡,不用每晚吃面条。但有时候会想念家的味道。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校门外有一家店,煮的面条有点母亲的味道。以后每每觉得孤独想家的时候,就去店里要一碗肉丝青菜鸡蛋面。现在依然记得,他的鸡蛋煮得极好,外面的蛋白口感是嫩嫩的,而里面的蛋黄刚好凝固,不会像溏心蛋一样流动,也不会像煮过头的蛋黄那样,咬上去硬硬粉粉,感觉噎人。从外到里都是嫩嫩滑滑的,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师傅怎么把火候控制得那么好的。一碗看似普通的面条,伴我度过了大学几年的时光,成了我成才的记忆。
工作之后我依然离家在外,没有母亲的面条,也没有学校外面的面条。因为工作或学习的需要,去过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的面条,但始终找不到家的那股味道。哪怕自己在家做,总觉得和母亲的面条味道是不同的。有一年春节前回家,母亲外出,不小心在雪地里摔了一跤,手骨折了。第二天我很迟才从暖和的被子里爬起来,想着自己做点吃的。洗漱完毕后,父亲竟端出了一碗鱼片面。然后站在一旁,不好意思地说:不小心酱油倒多了,快尝尝味道怎么样。那一刻突然发现,原来觉得总是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父亲,此时竟像个局促的孩子。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包含着父亲从未曾言说的温情和爱。那样一碗颜色虽不太好看的面条,却是我这一生吃过的最好吃的鱼片面,也是唯一一碗父亲煮的面。
父亲因为肺癌,已经离开4年多了。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一直胃口都不太好,却经常让我们买牛肉面给他吃。一次我嘀咕说:奇怪了,以前从来不喜欢买牛肉面吃,现在怎么老要吃这个,会不会是因为外面买的面条味道比较浓,可以改善一下他的胃口。大姐说:他哪里是不喜欢吃,以前是嫌贵,不舍得买来吃。听了这话,我才恍然大悟,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解释。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忍受过以前的饥荒和贫穷,怎么舍得花10来块钱去买一碗面吃。现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吃这样一碗牛肉面,不再是追求口味。面条里承载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和不舍。
想起以前收治的一个病人,有脑梗塞后遗症,吃东西经常会有点呛咳,米饭觉得难以咽下,又合并糖尿病,不太敢喝粥,所以几乎顿顿都吃面条。我说面条也是淀粉,光吃这个,血糖也容易升高。他说不怕,他专门买荞麦面来吃。想想这也是个办法。其实不光是糖尿病的病人,我们平时都是精米精面吃得太多了,应该适当加一些粗杂粮的。比如说高粱面、玉米面、荞麦面,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天去超市大概看了一些,荞麦面的品种都有很多。所以购买的时候注意看一下配料表,有些是添加了许多成分的,这些添加剂太多,还是不买为好。挑配料简单的,注明只有面粉、荞麦粉、水、盐的就可以了,同时别忘了看一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我现在也常买荞麦面吃,觉得比普通的挂面更劲道,不容易煮糊。吃的时候,搭配些肉或鸡蛋,加上些青菜,营养又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