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时间里穿行,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过去,也将见识到我们的现在。所谓的历史关怀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吧!正如余英时先生在《先知中国》这本书中所阐述的一个主题就是:关照过往即是告诉今人如何在时代中自处。
对于这种“自处”的理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采用的是悲观的态度: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哀叹并未止步于杜牧。正如有历史学家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只不过我们将历史放置在时空中才有了远与近的分野。若将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做一个对比,那么有史以来的“历史事件”不过是攸尔一瞬。而人在自然时间面前,譬如朝菌而已。
这种哀而怜之的态度放置在今天,一样具备同等的历史关怀。任何历史在本质上都不会切断。任何与人有关的历史都是遗产,这份饱蘸着血泪的遗产,对于继承人来讲,由不得接受不接受!
《左传》这部书的第一篇作为历史名篇是相当的有份量。这篇《郑伯克段于鄢》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可能会更多的纠结的是用“克”字还是其他字来定义该历史事件。但如果从我的观点来看。《左传》从一开始记载的历史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用更为符合《左传》气质的描述则是:继承人的战争!
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马迁是距离春秋时代最近的历史学家。而他对春秋之间的事想必体会上更加沉痛一些,所以借序言部分来言兴亡存废的根本性问题所在: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但从《左传》第一篇开始,继承人及合法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毕竟觊觎权位者不可胜数。这一点在《左传》随后开始的叙述中,凡是遇到精彩的篇章,无一不是与权位的传承有关。那些残酷与残忍比比皆是。
如果纵观《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故事集中,“周失其德”的开始也是源自于周王室的权位传承秩序中出现内部倾轧和外部介入。天子家事尚且如此,其诸侯莫不效仿矣。从这一点来讲,在孔子眼中所看到的“礼崩乐坏”也往往是先从王室权位继承问题上发端和衍生出来的。对于当时的周王室与诸侯而言,能将这些力量整合在一起的秩序和规则,“继承人的问题”可能是最大的因素。所以在整部《左传》中无处不彰显着这样一个现象:兴灭继绝。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孔子编删春秋(左传)的历史精神大义也尽在于此。但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孔子期待的传承有序依然斗不过人性的猥琐。而此种“兴灭继绝”的理念随着《左传》里的时间推演在逐步的递减。与之相对应的观点正是“天下观”的兴起,而这正是在秦对于统一六国的可能性的基本判断。
周天子的家事演变位诸侯间争夺的对象,也是发端于周王室的继承人问题。在“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两个继承人入选条件的前提之下。《左传》中所记录的周王室的家事,诸侯国的传承故事中,每一次的变故都在向这两个祖宗之法发起挑战。即便强霸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在继承人问题上费尽心思。除了宋襄公之外,其他四位霸主的身后,血腥味扑面而来。其中最让人感慨的不是齐桓,而是秦穆。他的先见之明是以削弱国家人才为基础的。为了保障权位的继承不受各方势力的影响,秦穆公采用“人殉”的方式,将贵族阶层一并带向地府。秦国也自穆公开始积弱数十年。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也是秦穆公在身前见识的太多了。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继承人的战争中是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天无二日”当然是王者唯我独尊的体现,但是王者更需要的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春秋时代的秩序来源于“继承人的规则”。在这种规则面前,任何一次挑战无不是残忍到底的,连“胜王败寇”的可能都不存在。而春秋时代后期的吴国季札可能对此是理解最深刻的一个人。在王位继承中能胜出者,是唯一能存活的人。
《左传》中所讲述的周王室与诸侯间事,大多都与“继承人的战争”是相关的。而这些故事也是男性气质满满。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丛林的气息始终萦绕着。
从《左传》中的故事一路推演下去,秦汉之后,虽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仍未天下所共守的底线原则,但是整个一部中国的历史,“继承人的战争”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脉。就像我们现在欣赏“宫斗剧”一样,那一个不是与“继承人”有关呢?风花雪月不过是点缀,脂粉颜色不过是风光罢了!
权力的继承与传承的矛盾在于:权力实在太过于诱人。春秋时代所展示的不过是一国的争夺,而秦汉之后所展示的乃是天下的争夺。而秦汉之争中对于世人最大的启发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它也为后世之人争夺天下提供了足够的法理和依据参照。即便是织履贩布、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窥视天下而收入自己囊中!
强力者得之成为后世默认的规则!这也同样成为“继承人战争”中最有力的规则。
《左传》中的“继承人战争”不仅仅发生在周王室,也同样发生在诸侯国,更有甚者,也发生在贵族家臣之中。从一个继承人选定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争夺,到最后要么全盘倾覆,要么鸡犬升天。这种“继承人的战争”在每隔一个时间段之后都会再次的发生,权力与财富的分配会重新再来一次。在《左传》中记载的都是天子与贵族的事,我们无法得知普通民众是如何面对这种周期性的问题,不过幸好的是,在《左传》的后半部分,小民开始若有若无的出现了。而小民深陷其中是不由自主的。
“继承人的战争”不会只停留在《左传》中,这部书更像是一个开始。这场战争延续的时间,从我们的历史眼光来看是相当的漫长。这种带有重复性特质的战争弥漫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当中。它就像一条丝线一样,将中国历史中的种种圆珠串联起来,当我们远距离观看时,切不可忽略这条纤细却至关重要的连接之物。
在阅读《左传》的同时,我常常想起要看看大海。亿万年以来,潮水昼夜不息,去而又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逐前浪,前浪推后浪。浪浪相叠,波波相接,湍流不止。波不停,声不息。起落之间,浪逐沙走。舟楫摇于浪尖之上,月影碎于水面之下。在那无垠的洋面之上,风静,水平。可是在这水与地的衔接之处,始终角力依旧。
看一看大海,一部《左传》的故事也就了然于心了!却道是: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了了如此。世间事了了不可得,且先自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