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的战争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23:38 被阅读121次

在历史的时间里穿行,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过去,也将见识到我们的现在。所谓的历史关怀的意义,就在这里.正如余英时先生在《先知中国》这本书中所阐述的一个主题就是:关照历史的同时就是理解如何在当下时代中如何自处!

对于这种“自处”的理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采用的是悲观的态度: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哀叹显然让文字多了一层凄美。正如有现代历史学家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通常更愿意将历史放置在长久的时间中,这样才有了远与近的分野。人也更愿意将历史只是当成过往,而不是此刻当下。

若将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做一个对比,那么有史以来的“历史事件”不过是攸尔一瞬。正如将人放在自然时间面前对比,如朝菌!那么人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去关注那些已经逝去的时间。当下与未来对每一个人来讲,实际意义更强大一些。

但,过往真的那么不重要吗?

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以史为鉴”的前提。但是很可惜,我始终觉得“鉴”的力量过于薄弱了!任何历史在本质上都不会切断。任何与人有关的历史都是遗产,这份饱蘸着血泪的遗产,对于继承人来讲,由不得接受与不接受!

《左传》这部书中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作为名篇是相当的有份量。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对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可能更多纠结的地方是用“克”字还是用其他字来划定该篇的主题与边界。但如果从我的观点来看,《左传》从《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篇开始记载的历史主题问题是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而开展的,用更为符合《左传》气质的描述则是“继承人的战争”这一语境。

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马迁作为距离春秋时代最近的集大成的历史学家。他远距离的观看春秋之间的事想必在体会上更加深彻一些,所以司马迁也借助序言来言兴亡存废的根本所在: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那么在司马迁笔下的“本”到底是以何为“本”呢?从《左传》第一篇开始,有关继承人及合法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觊觎权位者不可胜数。围绕着权位而开展的争斗不可胜数。这一点在《左传》随后开始的叙述中,凡是精彩的篇章,大多都与权位的继承有关。那些字里行间里的残酷与残忍蹙不忍睹。

如果纵观《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故事集中,对于“周失其德”的评判来源自于周王室在权位传承秩序中出现内部倾轧和外部介入。天子家事尚且如此,其诸侯莫不效仿矣。从这一点来讲,在孔子眼中所看到的“礼崩乐坏”也往往是先从周王室权位继承问题上发端和衍生出来的。对于当时的周王室与诸侯而言,大家共同遵守的的秩序和规则是以周王室为参照的。从周王室到诸侯国,上不行,则下不效。《左传》中的“继承人战争”不仅发生在周王室,也同样蔓延发生在诸侯国,更有甚者,也发生在贵族家臣之中。从一个继承人选定开始,只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争夺,到最后要么全盘倾覆,要么鸡犬升天。这种“继承人的战争”在每隔一个时间段之后都会再次的发生,权力与财富的分配会重新再来一次。一次惨烈的结局会被下一次更为惨烈的结局所覆盖。而对于参与争权夺位的人来说最好的借口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周天子的家事逐步演变为诸侯的家事开始于周王室的继承人问题。在“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两条继承人“合法性”的前提下。《左传》中的继承人战争都是对这两条的持续冲击。即便在《左传》中的篇章对于周王室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周王室的一言一行才是诸侯们一言一行的参照。《左传》中所记录的有关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权力传承情节中,每一次因继承人而产生的战争和权斗都是在“蚕食”这两条祖宗之法。即便强霸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在继承人问题上费尽心思。除了宋襄公之外,其他四位霸主的身后,血腥味扑面而来。其中最让人感慨的不是齐桓,而是秦穆。秦穆公的先见之明是以削弱国家人才为基础的。为了保障权力继承不受各方势力的影响,秦穆公采用“人殉”的方式,将秦国贵族阶层一并带向地府。秦国也自穆公开始积弱数十年。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也是秦穆公在身前见识了太多。权斗中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继承人的战争中是将“人伦”弃之一边的。“天无二日”当然是争权者者唯我独尊的最终实现,但是争权者更需要的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在《左传》记载的周王室与诸侯国有关继承人更替之际,也是王室成员和诸侯子嗣出现非正常死亡情况最集中的时刻。更有甚者,这种非正常死亡还有可能延续数代之久。

春秋时代的政治秩序来源于“继承人的规则”。在这种规则面前,任何一次挑战无一不是残忍到底的,连“胜王败寇”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春秋时代后期的吴国季札可能对此是理解最深刻的一个人。他也是在王位继承战争中唯一能全身而退的人。

《左传》中所讲述的周王室与诸侯间事,大多都与“继承人的战争”是相关的。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男性气质张力十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孔子所怀念的“周礼”中其实丛林的气息始终萦绕着。

从《左传》中的故事一路推演下去,秦汉之后,虽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仍是天下所共守的底线原则,但整个一部中国的历史,“继承人的战争”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脉。就像我们现在欣赏“宫斗剧”一样,那一个不是与“继承人”有关呢?风花雪月不过是点缀,脂粉颜色无非是风光罢了!

权力的继承与传承的矛盾在于:权力实在太过于诱人。春秋时代所展示的不过是一国的争夺,而秦汉之后所展示的乃是天下的争夺。而秦汉之争中对于世人最大的启发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它也为后世之人争夺天下提供了足够的法理和依据参照。即便是织履贩布、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窥视天下而收入自己囊中!

“强力者得之”成为后世默认的规则!这也其实是“继承人战争”中最有力的规则。除此无他!

《左传》中的“继承人战争”的核心都是权力。而权力获得合法性则是依赖血的浸染。在权力的游戏中最后要么全盘倾覆,要么鸡犬升天。这种“继承人的战争”在每隔一个时间段之后都会再次的发生,权力与财富的分配会重新再来一次。“继承人的战争”不会只停留在《左传》中,这部书更像是一个开始。这场“继承人的战争”延续的时间,从中国历史记录上来看是相当的漫长。这种带有重复性特质的战争弥漫在中国历史当中。它就像一条丝线一样,将中国历史中的种种情节、人物串联起来,当我们远距离观看时,切不可忽略这条纤细却至关重要的连接之物。

.......

在阅读《左传》的同时,我常常想起要看看大海。亿万年以来,潮水昼夜不息,去而又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逐前浪,前浪推后浪。浪浪相叠,波波相接,湍流不止。波不停,声不息。起落之间,浪逐沙走。舟楫摇于浪尖之上,月影碎于水面之下。在那无垠的洋面之上,风静,水平。可是在这水与地的衔接之处,始终角力依旧。

看一看大海,一部《左传》的故事也就了然于心了!却道是: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了了如此。世间事了了不可得,且先自了了!

相关文章

  • 继承人的战争

    在历史的时间里穿行,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过去,也将见识到我们的现在。所谓的历史关怀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吧!正如余英时...

  • 继承人的战争

    在历史的时间里穿行,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过去,也将见识到我们的现在。所谓的历史关怀的意义,就在这里.正如余英时先生在...

  • 纽约时报继承人战争开打

    身处转型窘境的纽约时报,其实还有一个隐痛:下一任出版人是谁?其实,纽约时报的主人,并不是苏兹伯格一个家族,而是若干...

  • 为什么贞德又称“奥尔良姑娘”

    贞德,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抗击英军的女英雄。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死后,他的继承人查 理六世因有病而...

  • 《民法典》增加了侄子侄女外甥男外甥女的法定继承权

    《民法典》第1128条规定: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

  • 波旁法国-1709年

    1706年,在法国军团征战北非的时候,欧洲大陆发生了一件事:西班牙继承人战争爆发!奥地利联合符腾堡、巴伐利亚对法国...

  • 浊泽之战

    浊泽之战发生于前369年,韩国、赵国联军攻打魏国的一场战争。 前371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国继承人的情况下逝世,...

  • 《亨利六世》笔记|一个任人摆布的国王

    亨利家族就像顺应了一种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一样,亨利五世以少胜多赢得了与法国的那场战争后,又成为法国继承人,在英国,...

  • 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十位领导人物,都是开国功臣,下场都是怎样?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人而发动的战争,他为了登上皇位不惜杀掉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这次政...

  • 《民法典》--继承

    一、法定继承【请求权基础】 ★★★《民法典》第1128条【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继承人的战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gc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