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文化古今谈随笔散文历史
艺术文化古今谈|从唐诗中学习交往艺术

艺术文化古今谈|从唐诗中学习交往艺术

作者: 清水一滴 | 来源:发表于2016-08-31 23:48 被阅读275次
闺房

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稍稍涉猎,就会受益多多,倍受启迪。

近日在阅读中邂逅朱庆馀的《近试呈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闺意上张水部》诗书法

细玩之,深感古人智慧之高超,不逊现代人。

唐诗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诗歌艺术,唐诗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载,内容渊深广泛。唐诗里面可以看到历史、地理、艺术、哲学、逻辑、民俗等等,涵盖之广,几乎无所不至。

这首诗乍一看,确是一首闺意诗,写闺阃之事,煞是有趣。但仔细琢磨不对,看看题目和内容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科场举子快要参加进士考试了,给具有引荐能力的朝廷大员上书,岂敢儿戏:写一首闺房趣事的诗呈献上去。

原来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行卷就说拿自己的诗文给名人看,以希求得到认可,并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有两则著名的佳话,就是这种风气的最好注脚。

当年白居易未中进士时,拿着自己的诗文来到长安,把自己的诗文呈给了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问他叫什么,答曰白居易。顾况哈哈一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看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时,就又笑着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琵琶行》诗意图

唐朝时期,江东年轻人项斯,到长安赴考,当时还是籍籍无名。有人把他的卷子拿去给著名诗人杨敬之看,杨特别喜欢,就作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项斯旋即高中。这则轶事后来还衍生出了成语“逢人说项”和词语“说项”,至今还在应用。

话再说回来,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是献给水部郎中张籍的。张籍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新人,是著名伯乐。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担心自己的作品未必会受到主考的青睐。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以此探问自己能否中榜。

看到这里就恍然大悟了!朱诗原来不是什么闺趣诗,而是作者运用了古代诗歌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之“比”的手法。可谓巧妙之极!委婉含蓄,蕴藉风雅。与直接生硬地发问,效果悬殊霄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学习朱庆馀高超的交际艺术。他用赋诗的形式,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达到了解除心中疑惑不安的目的,又显得不卑不亢,还进一步显示了自己的才情,可谓一箭多雕,一石数鸟。在不露声色,不留痕迹之中,事情已经得到完满解决,岂不妙哉?

这里的形式和比的手法,就是交往中应该讲究注意的策略和技巧。

更妙的是,诗人张籍不愧是诗坛名宿,他的回诗更富于诗意。

采莲女 张籍《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在这首诗里,他把朱庆馀比作“越女天下白”的越女。这个越女还是经过精心化妆修饰的采莲越女。这样的越女自是明艳美丽动人,让人倾倒,但是她还不自信。接着诗人就鼓励慰勉“越女朱庆馀”说,齐地的纨绢不值得世人去珍贵,你朱庆馀的一曲菱歌,可抵万金。意思就是说你朱庆馀已经很了得了,你自己也知道,只是还不自信。你完全可以打消顾虑,你比那些资质普通的人(齐纨所比之人),高明多了。

张籍回答朱庆馀也没有直接了当,也是用比的手法,非常微妙的回答了朱庆馀的问诗。在诗歌形式上与朱庆馀不分轩轾,在意境上更胜朱诗一筹。这两首师徒(实质上是)的一问一答诗,可谓唐诗中唱和的双璧,也成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交际艺术之高超。不提事情本身,而事情已完美解决。比起小时候见的民间卖牲口,掮客在袖子里伸手指砍价,高乎哉,雅乎哉!

采莲女

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诗人张籍,后来绝技重演,再次运用比的手法赋诗,婉拒李师道的拉拢收买。这一次,可以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比张朱对诗佳话,更上层楼,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

有两句诗很有名,脍炙人口,传诵千古,大家可能都见过: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近代诗僧苏曼殊,写的婉拒女粉丝的诗,有两句就是翻造这两句:“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也非常得体妙绝。绝无抄袭之讥,反有出新之意。这也显示了曼殊和尚极高的交际手段。)

和尚苏曼殊

这两句诗一般都以为是情诗,其实原诗的用意与情诗相去有云泥之远。

这两句诗就是张籍的手笔。

原诗如次: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这首诗看似情诗,其实大谬不然。实际上是张籍用比的手法,委婉含蓄,而又态度坚决地回绝了司空李师道的拉拢和收买,为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又减少了几许可能和危险。

现在我们来看看张籍用诗的形式进行拒绝的高超绝妙的交际艺术。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大意: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比喻意:

“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毁掉我的地位和名声。不过还得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着最高权力。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重用以前。”

要充分理解此诗的妙处,也不能不介绍一下李师道

李师道是唐朝地方割据军阀,高句丽人。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子。元和元年(806年),继兄李师古为帅拥有十二州之地。十年,与成德王承宗要求朝廷停止讨伐淮西吴元济,被拒,遂遣人烧河阴仓,又遣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淮西平后,惧而表示愿听命朝廷,十三年,请献沂、密、海三州,旋又反悔。后在诸镇大军围攻下,被所部都知兵马使刘悟所杀。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权势炙手可热。

就是这样一个气焰熏天的人,想拉拢收买张籍等名士,为其所用,壮其声威,以便将来割据一方,分裂国家,甚或推翻朝廷。

明白了诗意,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感知诗人张籍面对高压态势,处理问题的过人智慧,可以看出他高超的交际手段和艺术。此诗也因此双层内涵,又关涉国家兴衰,而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现在就可以来总结一下诗人张籍以诗的形式,拒绝李师道的高超绝妙的交际艺术了。供今人借鉴:

一、采用诗的形式,用比的手法,委婉含蓄地拒绝对方,显得不卑不亢,又不失尊严。此种方式恰当得体,庶几无可替代。

二、既表明了自己身属正统的身份,又含蓄地暗示了对方(“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这样不撕破脸,事情就可以有回旋的余地。

三、既表明严正立场,拒绝对方(“事夫誓拟同生死”),又以浓情之语“知君用心如日月”加以安慰,宽解对方,以求对方的谅解;也为了麻痹和松懈对方,不致使对方恼羞成怒。打一巴掌,揉三揉。使对方恼不得,也恨不得。不可谓不绝!

四、既点破对方不良用心(“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又不盛气凌人。不但不盛气凌人,反而以重情感动对方(“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显得有理有节。这样做,不至于刺激对方,让对方气急败坏。面对如此真挚动人,入情入理的回答,对方在无可奈何之余,或许还会真心感动。

五、总体态度明朗(“恨不相逢未嫁时”),毫不含糊,妙在以情动人(“还君明珠双泪垂),委婉拒绝 。我现在已情有所属,名花有主,可惜呀,遗憾啊,我们为什么缘分来的这么晚呢?我已嫁人,等下辈子吧!下辈子一定和你做夫妻!(下辈子何其缥缈,谁知道呢!)

这样美妙的唐诗原典,不才如我,虽心有所感,急于与诸同好分享,但是拙笔愚钝,实难奉献像样的大餐,诸位就当是鄙人奉上了几碟小菜,闲暇一啜,能品出一缕滋味,也算心有所印。

 

相关文章

  • 艺术文化古今谈|从唐诗中学习交往艺术

    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稍稍涉猎,就会受益多多,倍受启迪。 近日在阅读中邂逅朱庆馀的《近试呈...

  • 艺术文化古今谈征文获奖公告

    大家好! 2016年9月1至10日,艺术·文化和历史专题联合举办了一个征文活动《艺术文化古今谈——艺术·文化&历史...

  • 艺术文化古今谈落叶悲秋

    落叶之时,秋到之日。落尽之时,秋起之末。 徐悲鸿,一个极富创造精神的伟大画家,中国现在美术的奠基者,先生足以凭此而...

  • 艺术文化古今谈│二话兰亭

    第二次临摹兰亭,决定尝试一气呵成,体验一下大师级别的那种~~所谓气。写了二个多小时,这中间接了两次电话,复了五六条...

  • 【艺术文化古今谈】 苏轼的灵魂伴侣

    苏轼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被誉为豪放词派的代表,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其实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

  • 艺术文化古今谈 |印度记,扬州思

    去了印度,你才能看到中国的昨天,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一辈尖酸辛苦的生活,劳作是印度人民的收入源泉。贫穷,随处可见...

  • 艺术文化古今谈| 初会兰亭序

    很早就知道《兰亭序》在书法界是神一般地存在,千百年来都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据说真迹是早已经不存在了的。我们现在看...

  • 艺术文化古今谈——艺术·文化&历史专题联合征文公告

    人类文明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流五千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绘画、建筑、雕塑...

  • 国学 || 唐诗艺术⑷

    01 唐诗艺术概论④ 前面说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

  • 国学 || 唐诗艺术⑵

    01 唐诗艺术概论② 接下来我们考察第二个问题,“从唐诗的作家、作品及唐诗的繁荣,与唐诗取得如此艺术成就,这两者之...

网友评论

  • 清韵漫弹:清水一滴学问渊,引经据典知识宽。
    唐诗三百皆读透,才高八斗胜前贤。
    清水一滴:@淡然清韵 你真逗:smile:
  • 向阳人家:字面之意现,诗后之义隐。诗词之韵味,隽馨如是!又:功夫在诗外
    清水一滴:@向阳人家 :+1:
    向阳人家:@向阳人家 写得更是妙,犹若推窗见西岭
    清水一滴:@向阳人家 你评得好牛
  • 285755c08969:楼主厉害,长知识
    285755c08969: @清水一滴 😁真的长见识噢,之前一直以为是情诗,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大的文章。
    清水一滴:@择一而钟 互相学习
  • 子曰少怀:文人雅事,古代士绅阶层交往讲究这些,因为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如今这些只存在于一小撮古诗词爱好者当中了吧...
    清水一滴:@子曰少怀 可以借鉴诗歌当中所涵盖的事理啊。好朋友:smiley:

本文标题:艺术文化古今谈|从唐诗中学习交往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jc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