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学习476-47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学习476-478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08:13 被阅读161次

子张篇第十九·五(476)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钱穆译】子夏说:“每天能知道所不知道的,每月能不忘了所已能的,可说是好学了。”

【杨伯峻译】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傅佩荣译】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亡,无,不知道的。能,知道的。

日知所亡,是每天能学到新东西。月无忘所能,是能“学而时习之”。孔子一生之重在教育,孔子一生之教育重在学习。一个人若能“日知所亡”,而且能“月无忘所能”,则能每天都能进步,道德修养每天都能得到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好学能有所得。

这里讲的好学一种情况,其实在《论语》中,好学的情形还有其它。如在《论语·学而14》篇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说好学的人食不求饱,住不求安,言语谨慎而行事敏捷,能够请求有道之人进行教导指正。如《论语·雍也2》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是说好学的颜渊能够做到不迁怒于别人,不犯重复的错误。

从以上可以看出,好学的人不仅博学了知识,而且同时品行修养又得到了增强和提高,这是孔子所希望的,让每一个人懂得如何修心,如何为人。

人生的修炼不会一蹴而就,但能“日知所亡”,能“月无忘所能”,真正做到好学不已,学无止境,才能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子张篇第十九·六(477)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钱穆译】子夏说:“博学而能笃守其志,又能就己身亲切处去问,接近处去思,仁道亦就在这中间了。”

【杨伯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傅佩荣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博学笃志现在是汉语词语,是指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切问近思现在作为成语使用了,是指恳切地提问,多思虑当前的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现在也是复旦大学的校训。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能做到这四点的人,他们不难已经明确了人生之路要如何开展,是已经初具好学意识,初步修养有德的表现了。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25》)一个人博学,再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难背离正道。如果再坚定志向,切问近思,就能“日知所亡”,能“月无忘所能”,就能近仁得仁,走上人生正途。

子张篇第十九·七(478)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钱穆译】子夏说:“百工长日居在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终身在学之中以求致此道。”

【杨伯峻译】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傅佩荣译】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君子是修养有德,有人生理想的人,他们择善固执,希望能止于至善,因此他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其道。而各类工人就不一样,他们本身就像器物一样,他们长期在市场,通过观察、对比、模仿、创新等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收益,而君子的目的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成就完美人格。

无论是工匠的成其事,还是君子的致其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虽然学习的目的不一样,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有其相通的地方。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很有必要——《论语》学习475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学习479-48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学习476-4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zs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