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七年努力,崇祯帝终于把大明江山葬送了。时年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意气风发的带着他的大军进入北京,他的大顺朝将取代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明朝。
值此之际,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满清坐拥东北,张献忠割据四川……但整个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仍在明朝手中。
明朝实行两都制,北京虽然沦陷,但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形势比之东晋、南宋不知道要好多少。
1645年,这是最悲壮的一年,前一年还是普普通通的改朝换代,时间仅仅过去一年,一切都变了。
正常的改朝换代,是如何转变成天下兴亡局面的呢?
天下兴亡
如果说崇祯是亡国之君,以至于国家灭亡时,身边仅剩一个太监陪伴到最后,分外凄凉。那么弘光帝,这一个仅仅当了一年皇帝的可怜儿,就是亡天下之君。
可悲的是,他只是一个想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却被野心家推上帝王位。他继承的不是一个太平盛世,而是破败得仅剩半壁的江山。
明明经受不住半点折腾,偏偏这些才能支撑不起他们的野心的人,还死劲的折腾。这下好了,仅剩的半壁江山也给折腾进去,弘光连亡国之君都当不了,就这样成了亡天下之君。
弘光之亡,标志着矛盾的转变,从一家一姓存亡的寻常事,转变成天下兴亡的不寻常事。于是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历数中国几千年历史,改朝换代的亡国场面不知道经历过几十、几百次,可天下兴亡又有过几回?
夏商不属于信史时期暂且不论,西周之亡、西晋之亡、北宋之亡,亡于外族,但也只亡了半个天下。数来数去也只有南宋之亡和南明之亡,才是真正的天下沦亡。当然这个天下,指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天下。
特征很明显,宋亡之后,北方汉人位列第三等,南方汉人更是位列最低的四等公民。这是自古未有之奇耻大辱,所以相信胡无百年运的汉儿揭竿而起了。
最终在明太祖朱元璋领导下,驱除鞑虏,恢复了中华。大明自建立之初,就无惧一切外辱,强硬到底。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更是将大明气节发挥到极致,迁都北京,实行两京制,两套中央班子,当然南京只是象征,是安插功勋大臣的。
迁都北京后,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了崇祯帝手中,他无法中兴大明,只得死于社稷。
如果崇祯知道,殉国会让天下沦陷,他肯定会保存有用之身,至少会把太子送去南京监国,存大明半壁江山。
可是他不知道,他没有败给异族,只是败给了自己的子民。所以留下遗训:“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真的没有机会吗?他只是不想继续下去了,十七年努力,竟然换来这样局面,他怎么也想不通,只好一死了之。
至此,还只是亡国,明亡顺兴。“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天下对李自成的期望,大势所趋,崇祯无力回天。
可惜李自成没能保住成果,逼反了吴三桂,也逼走了投降的大臣之心。
短短四十二天,从凯歌进北京,到如丧家之犬仓皇逃走。这也是主席离开西柏坡之前告诫全党的事,马上要“进京赶考”,但要避免做李自成第二。
李自成,一个本应该成为民族英雄,可以避免崖山悲剧的命运之子,终究叫世人失望了。
满清第六次入关了,也是堂堂正正的一次,这一次进来就不准备走了。于是正常的改朝换代就成了天下兴亡局面。只是这时的天下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到来。难道此时竟然没有一个能看清楚形势之人?
朱聿键的牢狱之灾
这还真不怪当局者,我们只知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次入关前,清军曾经五次入关劫掠。
所以这一次根本没有人重视,以为又是抢了就走。何况满清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一个劲追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打,明朝文武都拍手称快,殊不知这是真正的引狼入室。
时间回到1636年,在清军第三次入关之时,有一个宗室,毅然违抗祖训起兵勤王。
他自费招募兵卒千余,从南阳起兵。在走了六十五公里,距离京城还有九百公里的地方被崇祯斥责,喝令退回南阳封地,后被贬为庶民,发配中都凤阳高墙(皇家牢狱)去面壁思过。
这位敢挑战祖训的宗室,正是唐王朱聿键,他是几十万宗室子弟里面唯一一个没有被养成猪的另类。
明成祖是以燕王之尊,起兵靖难坐上皇帝宝座,所以严禁宗室有样学样。宗室为了打消天子猜忌,也就都把后代当猪养,反正大明不会亏待自家人。
而朱聿键身世坎坷,十二岁开始,因父亲不讨祖父喜欢,父子都被祖父幽禁。被关的这十六年,朱聿键只好篝佛灯日夜苦读,用以打发漫长时间。
崇祯二年,得知此事的崇祯帝感同身受。崇祯因为他爸泰昌帝不讨祖父万历帝喜爱,他们父子为此也没少吃苦,他哥就因为没读书 最后成了木匠皇帝,叫魏忠贤为非作歹。
于是崇祯下令解除朱聿键的幽禁,并恢复他王位继承权。朱聿键记住这个大恩,一直想报答,终于在1636年,清军第三次入关时,不顾一切的起兵勤王。
勤王的结果是再一次被幽禁,这一幽禁又是八年。
朱聿键仿佛被诅咒过一般,一辈子遭受牢狱之灾。也正是这长达二十四年的牢狱生活,给了他日夜苦读的环境,得以让他成为超越几十万宗室子弟的存在。
也正是长达二十四年的牢狱,导致他没有朋友,没有班底,以至于最后决定天下兴亡关键之时,竟然无人可用,可悲可叹!
天下兴亡的1645年
坐牢之前还是强盛的万历年间,有过张居正的改革,有过海瑞的清贫,有过戚继光抗倭,还有抗日援朝的壮举。
没想到十六年后从牢狱出来,我去,天下咋变了?皇帝都换了几个,从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到崇祯帝。
等朱聿键出来,好不容易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一做事竟然又做到牢狱之中去了。
八年后,1644年从牢狱再一次出来,发现不仅皇帝又换了,连半壁江山都丢了。
天下多少大事,竟然就在坐牢的二十四年里一再错失。我想朱聿键一定很愤恨,苍天无眼,竟让大明江山落败如此!
朱聿键坐牢的这八年,饱受狱头折磨,差点把命丢了,即便出狱,身体也还没有恢复过来。于是推迟去封地上任,如果他不是因为坐牢把身体毁了,不耽搁这宝贵的一年,未来是不是一切都改变了?
放他出来又送他进牢狱的崇祯帝,成了亡国之君;再一次把他放出来的弘光帝,一年后,也成为亡天下之君。
1645年,距离崇祯之死,李自成之败,仅仅过去一年,天下就溃败到无力挽回,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有人说是万历,有人说是天启,有人说是崇祯,有人说是吴三桂,有人说是李自成……
我却觉得一切都是命运,明朝应该灭亡,因为近三百年下来,矛盾已经堆积到非革命不可,这是王朝兴盛衰亡的定律,只要是王朝就改不了,除非放弃家天下。
但是汉有光武中兴,周、晋、宋有偏安局面,南明为什么非但不能中兴,甚至连偏安都不能呢?
是没有救亡的君主?还是没有文臣、武将、民心、军队、钱粮、地盘?
事实上这些都有,可是最后南明还是失败了,天下彻底沦亡,这才是最让人可悲可叹又可惜的地方。
有势无运的君王
朱聿键在大势已去之时,被人仓促拥护登上天子位,他成为君王时,天下差不多都放弃抵抗,满清已经席卷天下。
他上位晚了一年,如果是在一年前,他至少可以和满清划江而治,暂且稳定局面,如果再晚一两年,等第一次抗清高潮掀起来,他至少可以收复半壁江山。
可是朱聿键偏偏在1645年这天下兴亡的关键时刻,仓促上位,撑起了将倾的天下,却是以生命为代价。
可惜他之后,再无可为之君,以至于上天给的几次机会,竟然一一错失。
朱聿键,因为运势差,坐牢二十四年,身边无一个可用之人,真正的靠一双手,挡住了几十万席卷天下的满清铁骑,给南明争取到了十几年的寿命。
唯一的隆武帝
朱聿键继位了,史称隆武帝。
这时满清自以为天下传檄可定,于是开始暴露本来面目,接连颁布了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等五大政策,而在席卷天下之时,概不封刀,动辄屠城。
后人称之为清初六大弊政,其实禁关令在清初也算不上什么弊政,清中期以后中原人口剧增,仍然禁止移民东北,才是实实在在的弊政了。
当清军跑马圈地时,隆武正在节衣缩食,自力更生,一个皇帝竟然和皇后要靠自己织布,换取生活物质,这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满清颁布剃发令,要求令到十日之内必须剃发,不然按前朝余孽论处,杀无赦!而隆武帝却心系子民,严斥边关守将擅杀逃难百姓,宣布“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都是大明子民,概不许伤害!
当满清颁布允许八旗兵可以俘虏和掠夺百姓的投充法时,无数饱受折磨的贫民,纷纷逃亡,这时满清又出台逃人法,不仅逃人要遭鞭笞,藏匿之人也要偿命,严苛到了极致,简直不给百姓活路。
在满清出台投充法、逃人法之时,隆武却大力整治贪官污吏,严肃官风官纪,保障民生。
隆武的善政遇上满清的瞎折腾,这简直就是乱世中的唯一的乐土,如何能不得民心?
隆武登基第十日,就欲举兵北伐,救民于水火之中。但前面已经说过,他上位在一个众人失去希望的时刻,没有人相信南明有收复失地的希望,没人愿意螳臂当车。除了这个雄才大略却没有运道的隆武帝。
拥兵十万的郑芝龙并不愿意自寻死路,不愿意搭上郑氏身家性命,如果他愿意,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头衔非他莫属!
隆武帝为了挽救天下,使出了浑身解数。用高官厚爵笼络人心,树立权威。改变以往错误国策(联虏击寇)为联寇抗虏,也就是联合农民军,抗击满清。
这一国策转变,使南明一下子多了几十万可战之兵。大顺、大西等农民军,成为未来抗清主力。
为了人尽其用,隆武努力消除以往的党争,团结一切力量抗清。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只要心存故国,都是抗清力量。
但是隆武也有不足,在他继位不久后,浙东反清势力拥护鲁王监国,隆武因为鲁王称他叔父而不称君王,怒杀鲁王使者,引发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唐鲁之争,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有限的抗清力量。不能团结一致联合抗清。
隆武毕竟不是圣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的大多数策略,历史都将证明,影响深远。
造就国姓爷
隆武虽然只在历史上活跃了一年,但影响直至今日。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国姓爷郑成功,正是出自他手。可以说没有隆武帝,就没有郑成功。
为了笼络郑芝龙这拥有十万大军的势力,隆武帝召见了一个毛头小子,此人名叫郑森。当然这个名字仅仅用了不到两年,这是钱谦益取的,郑森更早的名字叫福松,郑福松这是一个很平淡无奇的名字。
不管是郑福松,还是郑森,我们都记不住,能记住的只是他最后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隆武帝亲自取的。
隆武帝与这青年见面,震惊他的抱负,诧异他的忠君爱国。高兴得无以复加的隆武帝恨不得有个女儿,立刻许配给眼前这个青年。可是一辈子坐牢的隆武并没有时间生儿育女,所以只能作罢!
没办法结亲,却可以给予另外荣誉,比如赐姓,比如赐名,比如放权……
隆武帝是一个有气魄之人,不然也不会叫这个心高气傲的青年心服,一辈子的努力就为了一句承诺。
隆武帝给眼前的青年赐国姓,于是两年后,这个青年投桃报李,打出旗号“罪臣国姓”誓师反清。赐完姓,隆武意犹未尽,紧接着赐名——成功。
这就是国姓爷朱成功的由来,当然这只是他自称,爱戴他的叫他国姓爷,恨他的叫他海贼,更多的是叫他郑成功。
时至今日,郑成功依然是我们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而造就这一切的就是隆武帝。不仅赐姓改名,还影响郑成功一辈子,使他矢志不渝的反清复明。
在郑成功最志得意满的1659年,尽起十七万大军兵临南京城,素衣祭拜明孝陵之时,他告慰明太祖说道:“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这一刻,他虽然祭拜的是朱元璋,可心里想的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朱聿键。若无恩德,他凭什么在天下尽归满清之时,仍然不自量力的反清复明?为什么眼见反清复明无望,还要收复台湾以为根基,继续顽抗?
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报答隆武的知遇之恩,一如诸葛亮矢志不渝北伐以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模样。而这才是郑成功最让人钦佩之处。
历尽六朝
朱聿键经历了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弘光帝五朝,又缔造了隆武一朝。
就他生活的这四十四年里,最有作为,最有希望的就是这由他缔造的隆武一朝,虽然只有短短一年。
郑成功为什么誓师反清之时要自称“罪臣国姓”?因为正是因为他爸郑芝龙投降满清,从而葬送了生机勃勃的隆武朝。至此后南明再也不能形成合力,失去了天下共主,只能各自为政,以至于被一一剿灭。
隆武帝也犯过错,但他的诸多策略不仅给了南明以希望,也让郑成功看到希望。所以才在父亲郑芝龙决定降清时,苦苦哀求,差点被郑芝龙绑着带去见满清官员。
如果真带走了,也就没有后来什么事了。台湾虽然近在咫尺,也可能像朝鲜、越南、蒙古一样,自成一国,即使他们曾经属于中华。
十万郑军齐卸甲
前面提到隆武因为坐牢二十四年,继位前一年才放出来,结果还因为生病,养病一年,好不容易养好身体,正准备去封地就任,谁知道南京竟然开城投降。
在福建郑氏支持下得以继位的隆武,正在大刀阔斧改革,以救时艰。谁知道郑芝龙竟然想不开拱手将刀柄相让,自愿成为阶下囚。
当十万郑军齐卸甲时,一切都完了。任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在世也不可能再起死回生。
隆武帝没有认命,也没有逃去广东,而是准备进入南赣,最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追上。皇后曾氏坠崖自尽,并留下遗言:“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
隆武帝几次三番自尽不得,只得绝食而死,南明唯一有为之君就这样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人世。
保天下者
经历1645年天下兴亡的,不仅仅只是隆武帝和郑成功,还有无数的人。
其中包括顾炎武,他起兵反清,失败后奔走北方,只为做两件事,一是绘制北方地图,一是完成政治思想巨著《日知录》,他在序言里写道:“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这是他一辈子孜孜以求之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即便看不到希望,他仍然寄希望于日后“有王者起”呢?
答案也在《日知录》一书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世的梁启超更进一步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一姓兴亡的小事,在1645年已经上升到天下兴亡的大事了。
所以不管是坐牢半辈子的朱聿键,还是海盗之子的郑成功;不管是“反贼”李定国,还是名妓柳如是;不管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贵人贱人,在这一刻,都用自己的一生来挽救“南明”。
此时的南明,已经不仅仅是南明,它更是天下!
反清反的是暴政,是剃发易服,是圈地投充、是逃人禁关,更是血淋淋的屠杀!
复明复的是中华,是衣冠,是文化,是自信,更是尊严!
所以君王虽然没了,郑成功还在顽抗;天下已经沦陷,顾炎武等人却还将反抗的种子种下。
所以满清存在二百六十八年,反清复明就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终于在1912年,最终实现,虽然过去了两百多年,毕竟是恢复了中华,扶起了倾倒的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