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 多指屈居不得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 生不逢时 超出时代的才华或技能在当下无法施展,未来却大放异彩;② 没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徒有才华却难觅知音;③ 错失机会 缺少机缘际会、贵人扶持或内敛不显、隐退山林志不在功名利禄;④ 大材小用 错误的位置发挥次要能力,才能未充分发挥。
我不建议梳理历史中怀才不遇的人物,那些人都在其它战场开辟新天地,青史留名了。封建社会中的“怀才不遇”基本指向仕途,这个范围太狭隘,大浪淘沙的少数人只代表历史的记忆,并不一定代表历史的事实。我也不建议年轻人抱怨,总感觉自己的才华受了冷落,希望得到命运的垂青,在嗟叹中慢慢沦为路人。这个时代赋予怀才不遇新的情境,必须深入研究背后原因,才能脱颖而出。
才华充分发挥的意义不言而喻,相信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只是缺少“机会”。普遍的抱怨是,某某没啥了不起,他就是赶上了,如果把我放在那个位置,那个境地,我也能成!对应的心态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感觉社会的机会被既得利益团体把控,社会上升通道被占,十倍的努力不如有个好爹。落脚到行动上,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是自己太善良,不屑用社会化的坑蒙拐骗偷牟利。……
在和朋友们探讨阶层跨越,发展机会时,听到一些方法论。大家基本赞同成功是有条件的,才华、机遇、贵人扶持、个人努力、方法论等综合构成成功要素,偶然中有必然。于是,方法论大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 抓机遇 机遇风口可遇难求,要抓住机会;② 找贵人 跟对人,或有良师益友指点迷津,进步更快;③ 要够俗 这里指社会化,用社会化规则办事。
我仔细思考了上面方法论,发现基本是正确的废话。很多人明白一些“大道理”,把道理当真实,甚至替代方法论,这是不可取的。方法论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不实践的方法论叫想法、认知、观点、见解,必须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才称为方法论。上面提的方法论,大家普遍认可,很多人也做到了,但它太普遍,普遍到人人都知道,反而沦为“废话”。
我想解释几句,比如机遇,有人说机会可遇难求,有人说机会就在身边,需要发现的眼睛,哪种说法正确?机会来了真能抓住?所以,不要想当然认为我们缺的是机会,真正缺的是抓住机会的能力!可以借东风,可以等机会,也可以创造机会,问题是机会来了能抓住。现实中很多机会确实是碰到的,但仔细研究,发现大部分机会存在必然。
比如08年前买房的一批,因为当年正要买房,买了后来才赚,类似情况很多。事实证明,不一定是他们多有前瞻性,而是那一时段,恰好有闲钱投资了某类,或参与了某事,时间证明他们是对的而已。又如共享经济来临,抓住机会了没?O2O火起来餐饮、新零售有了机遇,抓住了没?各种薅羊毛的小机会抓住了没?这些机会网络一直在报道,谁抓住了?那些恰好从事这类事业的人抓住了!
这一点我感触颇深,前几年带的餐饮项目,正赶上外卖网站来袭,前一两年享受网站补贴及客户市场红利,都能赚不少。我们刚搞此项目,团队不足,沾光不多,反而那些建立品牌,搞了连锁的机构利用机会急速盈利,这就是机会的真正应用。由此可见,机会不是用来等的,而是需要长时间耐心准备,一以贯之践行的习惯,在机会来临时的完美对接——即机会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时间从事、积累、沉淀,在机会来临时的大爆发。平时啥也不做,躺床上等是等不来的,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贵人也一样,你名不见经传,贵人是不会理你的,肯定因为偶然机会,或你在其它途径发挥了才能,被贵人发现,才有了可能性。把可能性变成长久合作,同样需要个人能力的积淀,具体运作中的复杂因素组合,决不是贵人解决一切。机遇、贵人只是触媒、偶然,必然是背后对应的个人能力,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执行中的品质品格。所以,那些方法论的前提是自己有才,通过偶然放大机会,这样的方法论有投机嫌疑。
对社会化这条方法论我是认可的,它聚焦在个人,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偶然的外在。但要对社会化深究,它不是简单的变俗,用社会上行之有效的规则、方法去舔对方,出卖人格等换取机会。它的本意应该是“主动出击”“进攻”而不是“等待”,机会不是等的而是抓的,要用自己智慧、能力主动做点什么,一以贯之培养才能的同时,必须通过方法手段介绍自己,广而告之,让机会找我们,比我们找机会轻松十倍。
综上,首先,要怀才,解决“不遇”需要长时间打磨才能,时刻准备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切忌认为自己有才,恃才傲物,得过且过。这个时代,真正的才华肯定会发光的,不发光的才能要么没放对地方,要么是自己不会经营,不要怪机会,先审视自己。其次,机遇不是用来“遇”的,而应该主动追求,能遇到的都是必然,既然必然相遇,错失的偶然又有何遗憾?那些根本不属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