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得知了两个不太好的消息,关于多年不见的同学。
心情很复杂,以至于不知道该用哪种情绪来诉说她们的境遇,对她们的孩子,小谭的同龄人,也是说不出的心疼。
想到多年前的同事、朋友,这些曾经以为只有社会新闻上才发生的事情,其实总出现在我们身边。
同学S中学时表现时有异于常人,后确诊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状况时好时坏,父母自欺人,将其远嫁河南。
结婚生子后,S病情加重,被婆家送回,却将孙子留下,强行与她隔离。
清醒时的S,会有多思念自己的骨肉,不得而知;
S的孩子,会有多渴望妈妈的怀抱,不得而知。
为人父母,务必爱惜自己,健健康康地活在这世上,有精力陪他疯玩傻闹,有力量陪他跳跃奔跑。
英年早逝的复旦教授于娟,知得自己命不久矣时,在《此生未完成》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可她没有机会,儿子2岁时,年仅33岁的年轻教授于娟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舍撒手人寰。
小谭9个月,我在入职体检时被告知肺部长有畸胎瘤,且不能确认是良性还是恶性,恶性就是癌!
这个恐怖的字吓傻了我,在等待复查结果的漫长一周里,种种最坏的可能被我在脑海里反反复复的重演。
我第一次生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我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没有妈妈的世界中长大,一定要活下去,好好活下去。
庸医存在的好处是敲响了一记警钟,又用“无碍”的结果让我有了恍若再生一次的窃喜。
身体不会给你太多庆幸的机会,为了自己,为了孩子头上的一片晴天,对健康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乃父母本分。
S的精神疾病因何而起?这个问题我们难以启齿,再多的担心和疑惑都已于事无补。
同事C,据她自己所说,由于无法忍受婆婆的专横和丈夫的自私,离异时净身出户,连女儿的抚养权也没争取。
因为恶劣的婆媳关系和婚姻关系,C探视女儿的次数和时间一直没有协商出结果,在去接孩子度周末时,吃闭门羹是常事。
有幸接到了,送回去也要掐着点,提前还好,送得晚了,下次再想见孩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女儿对妈妈也有些厌烦,觉得和奶奶在一起反而更加安宁。
C已被炼得百毒不侵,在诉说这些琐事时,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可是,保持这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C的女儿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每个孩子都是由父亲和母亲共同带来,由父亲的一半和母亲的一半共同组成,对母亲的不接纳就是对自己一半的不认可,怨怼母亲,实际上也是在怨怼自己。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健全,是是否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基础。
家庭确实难以维系,离婚如能换来双方解脱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很多糟糕的配偶也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父亲母亲。
单亲家庭需要做的是,即使你对对方恨之入骨,也不能将恶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离婚可以让婚姻关系解体,却没有任何力量能将血缘关系抹得不留痕迹。
你将切齿之恨射向不堪的配偶,正中靶心的却是孩子活生生的一半心脏;相反,如果你表达出的是宽容和放手,孩子也会因为被接纳而变得坦然轻松。
很不容易,独饮漫漫长夜的孤苦寂寥,天一亮,展现给孩子的还是乐观向上。
不容易,所以才选你做爸爸or妈妈。
关心和陪伴,不仅仅是六一需要。
六一儿童节起源于1949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和抚养权。
国家的高速发展使大部分儿童的前三项权利都得到了保障,而经济进步的代价是,孩子由父母亲自抚养的权利却越来越难以实现。
好友L前段时间微信向我表达她的担忧,自己和先生长期在苏州工作,女儿一直寄养在湖南婆家。
夫妻两人本科毕业,工作十余年收入并不低,无法将女儿带在身边是因为苏州教育资源有限,女儿在湖南可以入读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转到苏州,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弟小学。权衡利弊,只有让孩子继续留守。
留守的后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理由是别的同学有爸爸妈妈陪,而她只有爷爷奶奶。
六一,L当然又会从淘宝寄大堆礼物回湖南,可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儿童节,孩子又能有多快乐呢?
我无意指责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各自都有自己的艰难之处,相反,与能亲自陪伴孩子的家长相比,远离家乡的爸爸妈妈其实承担着更多的不安和歉疚,而且这种内疚将有可能伴随自己的一生都无法释然。
取和舍,你的选择是决定孰轻孰重的价值判断。
请关爱自己的身心,请重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请给孩子多一些可以触摸到的、有温度的爱,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幸福、快乐更加持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