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少爷
01
在简书,很多专题的投稿要求,属实写的有点模棱两可。于是乎,出现了作者和编辑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收稿与拒稿之间,双方产生了一定的隔阂。作者认为符合要求,编辑觉得不沾边。
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专题的投稿要求,尽量写的详细一些。虽然每篇文章,附上拒稿理由不现实。但如果有人提出疑问,一定要有友好的态度,以及耐心的解答。不要任性的“扔一个”链接,或者不理不睬,又或者肆意评击。
有时还会出现“哭笑不得”的意外状况,一篇文章先是被专题人员拒稿,然后又被另外一个专题人员收稿。这说明编辑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在制定专题投稿要求时,团队要充分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然后达成共识,避免出现尴尬的事情。
02
主编作为专题的掌舵人,要有大局意识,管理危机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专业。你对这个专题不了解,以前也未曾投过稿,更文率更是寥寥无几。如此这般,你如何带领团队,更好的发展专题。
比如某个专题的主编,至于是哪个专题,哪位主编,我都不提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她是一位专题群管理,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到另外一个专题担任主编。跨度这么大,有点不可思议。群管理和主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再者是两个不同的专题。
她当群管理的时候,可以说很严格。违反规定,多数都是用“踢”解决。有人欣赏她,也有人吐槽她。再看看她的更文率不高,文章质量一般,流量也一般。尤其是她担任现在这个专题的主编,与这个专题相关的文章,她写的很少,能够让人信服的代表作,几乎没有。
处理危机,过于苛刻,缺乏一定的柔性。在专题领域,没有过多的建树,比如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不一样的视角,缺乏一定的专业性。然后发展专题,管理文字群,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其结果就是文字群从以前的热闹,变成了如今异常的“冷清”。有时好几天没人发言,也没人讨论文字。
03
我们说急流勇退是聪明的做法,但有些人就是不愿“让”。也许这个专题是你一手创建的,也许你对其有一定的所谓“感情”。倘若你卸任主编一职以后,最好的做法是支持新主编,以及他的团队。而不是以“太上皇”的姿态,命令别人按你的方法,去处理事情。也不要做太多的干预,来显示你的“地位”和“存在”。更不要在背后,有太多隐形的“操作”。
这样的现实例子有木有,答案是有,至于是谁,你自己去猜。如此“跋扈”的前任主编,只能让新的团队无法开展“工作”,做事束手束脚,有所顾虑。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很多编辑人员都是其一手培养的,当然做事也颇有她的作风。试问这样一个“隐形”且有“影响力”的圈子,对专题是好,还是不好?我不做评论,这个权利给你们。
04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有没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呢,我有一些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首先,专题编辑人员必须要有“新鲜血液”注入。这些“新鲜血液”没有号召力,没有影响力,没有太多的顾虑。有的是对文字的热爱,对作者的热情,对专题的了解。虽然专题人员不断的在更换,但来来回回都是“老面孔”,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不可取。大胆的启用“陌生人、新人”,可以适度的尝试一下。
其次,在选择专题人员的过程中,要有第三方的监督。比如简书官方,比如读者和作者群体。而专题也要对录用的人,进行一定的考察和介绍。编辑人员是对所有作者负责,所以立场应该是中立的。如果编辑人员有偏向性的立场,不适合担任其职。倘若遇见观点不同的作者投稿,他会怎样选择,有待商榷。我曾经在一位“大神”的评论区里,看到一位专题人员自称是“大神”的小粉丝,也看到过有些专题人员,对意见不同的作者私下评击。
最后,简书可以适当的培养作者个人专题。因为官方专题和个人专题,双方的良性竞争,对作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作者选择多了,作品曝光的机会也增加了。专题人员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对专题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投稿的次数,可以放宽一些,比如从现在的5次改为8次。
作者有了动力,才会写出更好的文章。专题有了压力,就会想尽办法去“改善”。总而言之,编辑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说声谢谢。作者写文很艰难,我们应该说声加油。我和你一样,是一名驻足简书的普通作者。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简书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神外有神!
简书乾坤大,到处有能人。
出门不小心,又碰一大神!
呵呵呵,缘份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到处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少爷,少爷,来而不往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