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风筝的哈桑
“城市的风很大,时常撕破我们的风帆,把我们吹到被某个人遗忘的港口,只留下一副可以入画的支离破碎的残骸”
——《嘉莉妹妹》
1
大学的时候,我总是喜欢一个人走在那个城市的街道上。
傍晚昏黄的路灯从头顶斜着落了下来,在灰色的地面上投射出一道歪歪斜斜细长而模糊的倒影。
白天的时候,这个城市是繁忙的,拥挤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挤着地铁去上班。
公交站牌下面也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的人手里还拿着一杯依旧还冒着热气的豆浆,面无表情的年轻人戴着耳机,带着几分不动声色的冷漠,如同冬天这个城市里青灰色的高墙。
早上的街道也总会让我想起木心的那首小诗: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城市的早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却也显得寂寞,偶尔远处的清洁工已经在慢慢唤醒着这个城市,将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
夜晚来临的时候,华灯初上,于是便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寂寞的另一面。
四处闪烁的霓虹灯,商贸大厦外面巨型的Led大屏幕放肆地照耀着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车水马龙的街道,屏幕上面跳动着衣着华丽,完美到无可挑剔的明星们精致的脸庞。
这么多的热闹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城市又怎么会寂寞呢?
2
但很多时候,寂寞的都不是城市,而是人心。
人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拼命地挣扎、生存、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光芒万丈,这也是当初很多人走入这个城市的初衷。
梦想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词语,它可以促使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即使要忍受着一种目前看来依旧艰辛的生活。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副光怪陆离的场景:白天人们拼命地生存,夜晚却在热闹的地方尽情的狂欢,把挣来的钱挥霍一空。
一边奋斗,一边嚣张,这似乎是很多北漂很真实的感受。
有人说,北京的地铁里没有人在假装生活。
其实在每一个繁华都市的地铁里,人们都不会假装生活,因为有时候甚至连挤上那班地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曾见过风雨中披着雨衣,蹬着清洁车的工人默默地躲在商厦门前的屋檐下吃着也许还未完全冷却的盒饭;
我曾见过地下二层不见天日的小房,在那里刚毕业的年轻人骄傲地谈论着自己的梦想;
我曾在招生季走过中戏的门口,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俊男靓女怀揣着一夜成名的渴望。
我曾见过这个城市的很多人,都不曾假装生活。
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里,生存的压力如同一架巨型的机器将我们吞噬掉,让我们遍体鳞伤,哪有心情去假装呢?
城市寂寞,愿有梦的人都不孤独3
高飞是我的大学同学,大学毕业之后便只身去了上海,他学的是酒店管理,在一家并不豪华的酒店里工作,在繁华的魔都中寻找着生活。
那个时候,他的工资是七千块,这让还在上学的我们羡慕不已。
但他却并不因此而开心,有一次视频,他带着几分沮丧说,在上海,七千块根本都不够生存。
刚去的时候,他不习惯上海的一切,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太多华丽的简历在黄浦江上方的天空中飘扬,那个极速繁华的都市似乎对他来说并不友好,甚至带着几分无情与冷漠。
有一次我问他,上海的外滩是不是特别美?
电话那边沉默了几秒钟“应该是吧,天天忙的要死,虽然离得不远,一直没来得及去”,他说。
刚工作的头一年,几乎每一天都会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候客人多,一直会忙到凌晨三四点,他总是会打电话给我诉苦,语气里透着几分失望,也没有了当初刚去的时候豪情万丈的激昂。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收到了外滩的照片。
他说自己有空的时候,便会去那个地方,看着黄浦江岸上的繁忙,看着对岸矗立着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即将死去的梦想会再一次复活,那是他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满满融入那个城市,天知道他经历了多少个迷茫而纠结的日日夜夜,就这样他开始渐渐地习惯自己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迅速地成长,目标似乎也一点点变得更加明确与坚定。
为什么不回来呢?我问。
他却总是会略带几分文艺的说,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味道。
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味道,但是它更具有一种魔力。
城市是有一种魔力的,它让我们精疲力尽,却也让我们疯狂地渴望,快捷便利的交通,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遍地黄金的传说,一夜暴富的机会,甚至一个看似偶然却足以改变生活轨迹的一个面试机会......
一边挣扎,一边渴望繁华。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深有感触,瞬间泪奔:
“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城市吞噬着激情与梦想,可是同时也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4
路佳是我的高中同学,出身农村,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和努力考到了中戏,实现了内心一直渴望的梦想。
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她说自己就爱上了那个城市。
大学毕业之后,决定留在北京,于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
路佳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北漂,不想回老家那个三线的城市。
中戏毕业之后,她却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她人长得漂亮,怀着一个演员的梦想。
她说自己有时候会很胆怯,然后敲开某个经纪公司的办公室或者拿着自己的简历去某个选角现场去碰碰运气,大多数的时候面临都是意料之中的拒绝。
有时候,别人并不会太客气,甚至有好几次都遇到了四处揩油的一些投资人。
这一幕让我无数次地想起《嘉莉妹妹》里面描写的场景:
“嘉莉妹妹第一次去芝加哥的时候,便被那种繁华与节奏所吸引了,岸边吊起的高架桥,甚至人们互相拥挤的场景都让她感到新鲜与激动......”
横店影视城,有一帮“捡鸽子”的人,那是一个光怪陆离但是充满热血的地方。
捡鸽子,其实就是群演的另外一种形式,说白了就是看那个群演剧组缺人,然后把自己的小牌递过去。
在那里有北漂了七八年的老北漂,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刚刚涉足这个行业的人,大家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
5
但是,在这个城市做梦的代价是巨大的,抛开生存的巨大压力不说,在繁华的都市中一年又一年耗费的青春也是一种巨大而且无法挽回的代价。
但是,那又怎样呢?
青春本就是用来奋斗的,如果我不再年轻,我也愿意自己的事业可以替我说话,让我永远年轻的活着。
我知道,像高峰和路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而他们只是每一个生存在繁华都市中人们的缩影。
即使城市冰冷,在道路的尽头依然有无数的“嘉莉妹妹”怀揣着梦想涌进这个城市。
马伊琍曾说,《嘉莉妹妹》这本书曾经陪伴她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曾经在困境中给了她很多的勇气和信心,我想她一定里面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曾经奋斗的模样。
之前撒贝宁在节目中曾说:北上广爱来不来,这个问题其实最应该问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尼采也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城市冰冷,梦想却依旧滚烫。
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高峰的那句话: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味道。
或许明天起来,你依旧要去挤最早的一班地铁,依旧要在拥挤公交里赶着去上班,生活忙忙碌碌依旧疲惫不堪,这个城市的味道漂泊在空气中,很多追梦的人依旧不曾轻易的投降。
顾城曾有一首题为《避免》的小诗: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很多人只是害怕结束,却从未敢开始。
美国伟大的诗人艾略特写道:
“不曾真正痛过,不曾撕心裂肺的活过,不曾决绝的爱过恨过,不曾痴痴的梦想过,那还叫什么生活?”
城市冷漠的上空飞舞着多少滚烫的梦想,四面八方的道路上很多人还在继续加入这个行列……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曾说,我们最后都会被生活打败,这句话虽带着几分一种人到中年的感慨,又似乎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但是我更喜欢马东在后面补了后半句: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被打败或许也是抗争者的结局,但是唯有一种东西不会输给岁月和时间,那便是我们曾留下的事业。”
我想,就算这个城市全部成为寂寞的奴隶,眼泪划破飞翔的翅膀变的支离破碎,我也希望自己还能和自己的梦想一起勇敢地孤独。
网友评论